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我与祖国共成长”获奖征文:地质缘 代代情
来源:地质六队 发布时间:2019-08-01 17:02:43 [字体:+ 放大 | + 减小]

地质六队 武杨

巍巍中华,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七十年的奋斗,“一带一路”倡议,高铁的闻名世界,“蛟龙”的下海,“墨子号”的问世、港珠澳大桥的屹立百业昌盛;大飞机,航空母舰,北斗组网,神舟飞天,遥遥领先。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屈指一数,新中国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征程。七十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即将迎来她的第七十个年头,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如今经济强国。我很自豪,拥有着黄皮肤黑头发。我很骄傲,生于这个自强不息的国度。我很庆幸,为光荣的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熟悉的旋律常在耳边响起,伴随着我成长。 “地质”一词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很多人都认为,不就是研究地球吗?除了李四光、山楂树之恋,地质你还了解多少呢?其实,地质工作者是社会中最朴实的一个群体,常年默默无闻地奔走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以山川荒野为伴,谱写下一曲曲精彩的人生篇章。我们行走在丛林中,在高原上,在悬崖峭壁上,在戈壁滩中,已然成为了一位位出色的探险家。

对我而言,地质已深深得烙在我身体里。对许多同事来说,地质队是单位,是谋生的地方,但对我而言,地质队就是我的家,生我养我的地方。三代人的青春贡献给了地质队,我的外公是位老地质员,我的父母也是地质工作者。多年后,我自豪的加入了这个可亲的大家庭,在这里我与爱人相识,组成了幸福的小家。

从小我就在地质大院长大,早就对地质工作有所了解,身边到处是行色匆匆的地质工作者,他们无论酷暑还是寒冬,无论平时还是节假日,他们手握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三件宝,穿梭于祖国大江南北的崇山峻岭中。无论是最初的“三光荣”精神,还是新时期的“先行、探索、创造、奉献”的江苏地矿精神,他们只要上了项目,风里雨里,泥里水里,使命必达,用行动践行着地质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

妈妈常说,外公在世时最疼爱的人是我。对去世多年外公的印象早已模糊,但依稀记得外公为人刚毅,艰苦朴素。经常从长辈那里听到,外公一代人的艰辛。1956年外公开始了他的地质工作者的生涯。他们那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常常一身朴素的行装、一个地质包、一张图纸、一支铅笔,除此之外便是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地质工作的满腔热情,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畏艰险,四海为家,奋战在祖国的戈壁沙漠、山野乡村为国家的地勘事业献出了青春和热血。

我的爸爸妈妈也是地质队员,我们住的大院里很多人都是地质队员。为了地质事业,他们常年奔波在野外一线,吃尽千辛万苦,却从来没有在家人面前流露过一丝埋怨,他们常说的是外乡的风土人情,同事间的逸闻趣事。

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出野外,一个大大的行衣袋跟随他走遍全国各地,手握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辗转于各大项目。如今的孩子是幸福的,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一年级第一天上学是妈妈送之外,都是我背着书包上下学。地质工作者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工作的原因,让我早早学会了独立。记得有次,一位叔叔问我上几年级了,我爸爸回答好像是二年级吧。其实,我当时已经上五年级了。这个笑话一度被大家传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想想,这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笑话背后全是闪闪发光的泪点。

聚少离多的日子让爸爸错过了我成长中许多重要的日子。我曾经不满,为什么别的孩子有人接送上学,为什么别的孩子总是牵着父母的双手散步,为什么我的爸爸总是不在家……随着我慢慢长大,这些不满,这些疑问慢慢变成了习惯。但,自从我加入这个地质大家庭,才真正体会到父亲的不易,舍小家为大家的观念深入我心。他们这代人经历了地质行业的辉煌,也曾走过低迷期。但地质工作者靠的是坚持和创新,因为热爱地质,所以有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心,因为热爱地质,所以发扬创新精神,把握好转型的方向,从传统的单项工作转为综合性的地质工作,让地质行业不断发展。

缘分总是说不清楚,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多年后,我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刚工作时我被分到测绘院,报到的第二天就随两位新同事来到淮安,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地籍调查。作为不是本专业出身的我,面对工作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炎炎夏日,走街串巷,过着最接地气的日子,每日与村民接触,量屋、画图、取证、签字……随后我又参加了一些测量项目,那是更艰苦的野外工作,一年四季都在野外,无论是山地、平原、海滨、河叉,风里雨里,烈日下,风雪中,一步步地量,千里万里地走。

也就是在野外工地上,在一个又一个的测绘项目中,我和我的爱人相知相识,续写了外公、父亲、母亲的命运和梦想。我的爱人很努力,参加了国内国外很多重大项目的测绘工作,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钻研业务,最终考上了注册测绘工程师,还被致公党吸收为党员

前不久,我的儿子写的《我的梦想》一文轰动全班,被老师推荐发表在《苍梧晚报》上,他在作文中写道,他在作文中写道他的梦想是像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样,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在班级里掀起一段时间的“地质热”。或许这就是缘,感染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如今,祖国的繁荣强大,为地质事业保驾护航。作为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我们对地质前辈们既心存敬仰,以他们为榜样,又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要在他们铺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运用高科技、新手段完成使命。今天他们不仅涉足沙漠无人区,还为国际友人贡献力量。非洲,这片带有原始属性的孕育地,因为地质工作者的到来,借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将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热切向往,他用手中的测绘仪器丈量着异国他乡,探寻原始深处的矿藏,绘画中非友好的画卷。

改革的春风拂面而来。无论是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新常态,还是地质勘查市场总体疲软、财政资金投入下降,地勘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地质工作者不等不靠,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周密谋划,积极应对,行稳致远,果敢出击,借着改革的东风,砥砺前行。

我,在这地质大家庭中分饰多角:外孙女、女儿、妻子。每一个角色都加深对地质工作的了解,多一分对地质工作者的敬佩。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地质工作者,我们多为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独生子女,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毅然决然的选择这份宁静,初心不改,坚守老地质工作者的信念。以梦为名,方能遇见繁华,以梦为马,方能不负韶华。我们放弃一般上班族着窗明几净的工作环境,放弃了办公室的悠然闲暇,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放弃了与亲戚朋友的欢聚,放弃养尊处优的生活,朝九晚五的工作。然而,有的有失,我们收获了和同事们的生死与共,收获了异国他乡的热情招待,收获了野外中的绝世美景……

三代人的坚守,三代人的地质情怀。在祖国即将以来70年华诞的时候,我有无数的话想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我们只是在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工作着,一代一代,不倦不休,像愚公移山一样,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用自己的智慧和付出,谱写了一首平凡而壮丽的歌。与其说我们为地质事业付出种种,不如说是地质事业成就了我们。地质缘,代代情,永不断!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41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