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之行个人心得体会 |
发布时间:2019-05-29 09:10:40 [字体:+ 放大 | + 减小]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井冈山确实不高,也没有仙,在中国却几乎家喻户晓。井冈山海拔不高,既没有华山险峻,也没有黄山秀美,却被朱德总司令称为“天下第一山”,更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蓝”,让人不禁想去追根溯源。这次有幸参加“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优秀知识分子井冈山培训班”,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了解井冈、感知井冈、感悟井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很早就知道,但追溯起来,最早出自《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那时革命力量相当弱小,缺衣少食,斗争环境异常艰苦,党内一些人对革命和红军的发展前途产生了悲观思想,军心不稳。1930年1月5日,为批评这种错误思想,毛泽东写了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文中着重指出,必须全面地观察和科学地分析形势,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要对革命充满信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要的是有信仰,要有共产主义信念,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动摇、不退却,遇到诱惑时还能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才是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念也是那个时候总结的。从1929年到1930年,井冈山成为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休整的根据地,我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一切都自给自足,我党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厂、第一所造币厂、第一所军官学校……也是从这里开始,我党总结“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经验,调整了战略,不再一味地走别人老路,选择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革命的新路。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歌谣就是红军井冈山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段歌谣,既反映了红军的革命乐观精神,又反映出了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正是有了这两种精神,井冈山军民才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吓倒。这种革命乐观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正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了井冈山能够扎下根并逐步将部队发展壮大,形成一支强大的武装革命队伍,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坚实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 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在井冈山的两年多时间,我们党靠着优良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以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赢得了民心。回顾我们党在战争年代能取得胜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保存了革命火种,壮大了革命队伍,扭转了革命形势并积极转变了斗争方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只要来过井冈山的同志,一定忘不了井冈山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这里到处都是绿水青山,到处都有革命前辈留下的足迹,到处流传着当初革命的故事。 井冈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更多的还是精神财富,像一座永远取之不尽的宝藏,代代留传。短短几天,我们这个班的同志们也穿过红军装,吃过南瓜汤,虽然体会不了红军战士吃过的苦,体会不到红军战士当年的感受,但我们的思想上精神上还是受到了一次洗礼,我们有所思、有所悟。“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已深入我们这代人的脑海。回来几天了,井冈山的那个火炬一直在眼前点燃,黄洋界的隆隆炮声好象还在耳边回响!(编校:吴昊 供稿:地质测绘院 陈红权) |
|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