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质人家风家训伴我行”征文比赛获奖征文选登: 温暖是一种传帮带 |
来源:水文海洋院 发布时间:2017-09-01 9:47:15 [字体:+ 放大 | + 减小] |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颜色和味道。通过林林总总的颜色,我们辨识着亿万家庭之一。凭借着特殊的味道,一代又一代的后辈去追寻属于他们的立身之根。 有人说,这就是家风。很难捕捉,却无处不在。 记得几年前,央视曾策划了一档《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的特别节目。节目播出后,“家风”这个似已淡出视野多年的词语,成了最“火”的公众话题。岁月荏苒,时光飞逝,可关于什么是家风的追寻和探讨仍在继续。“门风正了,村风也就正了;村风正了,人心也就正了。”一位庄稼地老汉面对央视记者问,如此说道。 的确,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关于什么是家风的回答,唤起了人们对一个家庭传统精神的思考,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 也许家风就是一种底线的坚守,温暖的守望,善良的传递。 “她喜欢,我们自己买,不能拿别人的。”很多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深秋的夜,父亲驮着我,往返二十几里的山路,归还我从远房亲戚家偷偷拿的一把小手枪。那一年,年少的我第一次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道歉。那一年,第一次看到了一向慈善的父亲还有另一副严肃和冷峻的面孔。那一年,年少的我,开始在心底里根植一个想法,不是自己的东西,再也不拿。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读到了开国元勋任弼时对次女任远征的一句话:你不能搞特殊,人生底线要清楚。我恍然大悟,有原则的严苛,对子女而言,更是一种深沉的爱。 家风是温暖的守望。父母从千里之外的东北老家来到了我工作的地方,由于南北方言差异很大,父母刚到江苏的那段时间,基本上是对外没有什么语言交流的,甚至于基本的买菜等日常生活,都要凭着手势和人沟通。就是这样的一种尴尬局面,在他们来这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发生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改变。 咚,咚咚……轻缓而有节奏的敲门声,打破了我们三口之家的谈话。“会是谁呢,应该是敲错了。在这个没有亲戚,也无人熟知我家住址的异乡,应该不会有人来做客。”心里一边嘀咕,一边打开了房门,看见楼上邻居满带笑意的脸。 邻居看见我开的门,先是微微一怔。这时,母亲站了起来,亲切招呼着这个楼上的客人。两个人虽然语言上还存在你说东,我听西的交流障碍,但是这并不能阻碍两个人交流的欲望。在我看来,她们更像一对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滔滔不绝讲着彼此相识的过往。 邻居走后,我迫不及待央求老妈为我解开这个让我吃惊不小的谜题。话说,当初因为楼上晾晒没有拧干的衣物,淋湿了我晒的被子,还与这位邻居发生了点口角。老妈笑了笑说道,其实也没什么,这边人家都不腌制酸菜,前些日子,就用老家寄来的袋装酸菜包了酸菜饺子,多包了一些,就拿去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们尝了尝……我有些惭愧,受了20年的教育,却没有老妈那种容人的气度和胸怀,因为淋湿被子的一桩小事,竟和邻居有了摩擦和隔阂。 “爷爷,奶奶,我打不开门了,能帮我去开一下门吗?” “我是你家楼上的邻居,你家房门的钥匙忘记拔了”“你家晾洗的衣服被风吹掉了,掉在了我家,风大最好不要晒衣服”……琐屑和繁杂的邻里相处,因为有了父母的存在而变得简单和温暖。 渐渐地,家里热闹了起来,经常有附近的邻居过来串门。而我出去上班的时候,也会碰到笑意盈盈的左邻右舍。在父母来到江苏的第五个月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自己有了一个特别的称谓:东北那家的小孩。 父母在江苏过第一个春节的时候,家里有些冷清。春节长假前夕,父母和我说起,可以喊因家远而不能回去过年的同事,到家里来玩。 当时,我只当他们一说,并没在意。毕竟,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回家过年差不多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无需提醒的自觉。 可是事情就那么巧,那一年有两个同事,因为种种原因真的没有回家过年。我便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他们先是迟疑,表示这样会不会给我父母添麻烦。在得到明确的答复后,他们欣然赴约。春节那天,父母像款待久未回家的孩子,做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由于彼此不是很熟络,开始气氛有点尴尬。随着话题的深入,平时内向的同事聊起儿时的趣事,滔滔不绝。 也许是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同病相怜,席间两位同事谈到家乡的味道,情绪变得激动起来。“我们做工程项目的,常年在外跑,离家又远,吃惯了工地上的大锅饭,家乡的味道已经记不太真切了。”“做我们地质这一行的,最亏欠的就是父母,妻儿……”“你们以后常来玩吧,你们和我家小孩都差不多大,一个人在外地工作不容易,这就是你们的家。”这顿饭以后,父母常让我把家里做的包子、饺子、馄饨等吃食带给他们。 随着爱心便当传递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几个千里之外的异乡人有了工作之外的生活话题。当有时间聚在一起,就会聊聊哪家的菜馆最有特色,哪条路又新开了一个饭馆,哪家的哪道招牌菜最好吃。吃过了太多地方美食,他们最爱的仍是老妈做的东北菜,他们常说菜里有家的味道。 家风是一种善念的传递。“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父亲、母亲用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可是了解容易,践行不易。常常在街头,车站、公交站台等公共场所,遭遇各式各样的专业行乞人员。其实,对于他们,我内心里是排斥的。因为,他们浪费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过度消费了他人心底深处的那份真善。 不过,每个人都渴望被世界温柔相待。即使常人看来的万恶不赦之徒,也有心底深处的柔软和被温柔相待的期许。路遇行乞之人,我会对他说:你饿吗?我带你去吃东西吧。大部分行乞人员会错愕几秒,抽手而去,转身离开……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默默祈望这些人可以放下手中那行乞的盆钵,开始依靠自己,独立、自强。 随着90后女生为环卫工人撑伞涉嫌炒作案、郭美美事件引发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事件的陆续曝光,有人曾呼吁为道德立法,让人们做好事没有后顾之忧。其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比与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划出公众行为道德的底线,我相信公众更愿意看到人们践行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出于道德责任和人性本真的善意,而不是一份付出的回馈和他人的肯定。 网络上曾经流行一段北大副校长吴志攀说的话: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应该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是的,透支社会信任的行为固然可恨,但是其却凸显出社会对正能量的渴求。所以,在这个所谓“道德滑坡的时代”,我们更要去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信任是可以传递的。那么有了这份坚定,我们就不必因为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缺少一句感谢而耿耿于怀;有了这份向善,就不会看到摔倒的老人,在扶与不扶的选择中纠结;有了这份执着,我们就会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你想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父母说得对,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世界温柔相待。 (水文海洋院 石晓磊) |
|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