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局“地质人家风家训伴我行”征文比赛获奖征文选登: 提醒感恩
来源:二七二队 发布时间:2017-09-01 9:44:13 [字体:+ 放大 | + 减小]

    “儿子,你大姑今天六十大寿,你记得给她打个电话——再发个红包过去。”母亲通过微信发来一条信息,我看到后,第一时间没有把电话打给大姑,我打给了母亲。

    从母亲那证实,大姑这是第一次庆生,我在记忆中搜索,这么多年了,大姑确实没过生日,我也是第一次得知她的生日是今天,在母亲的提醒之下得知此事,一时间,我显得有些愧疚。我立马给大姑打去电话,向她道了生日快乐和祝福,电话中大姑异常开心,一个劲说谢谢侄儿,生日就是一家人随便吃个饭不做操办,话语中透露着突然收到生日祝福时的不好意思。语毕,她又突然开始关心起我的生活情况——侄儿吃过饭了吗、天气热不热呀、工作还顺利吧,我愉悦地一一作答。挂了电话,我给大姑发去一个微信红包,写上“祝大姑生日快乐!”,接着打开手机日历,备注下了“大姑生日·阴历·每年提醒。”

    这不是母亲第一次提醒我了,这么多年来,她总是会第一时间提醒我别忘了做什么,要记得什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提醒我勿忘恩情,知恩图报。

    揣起手机我开始在脑海里回忆与大姑一起的时光。小时候的寒、暑假,我一半的时间在家呆着,还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大姑家度过。大姑作为母亲的亲姐姐,把我视为她的亲儿子一般疼爱,做我喜爱的饭菜,整理我踢乱的床铺,在崎岖的山路上拉着我的小手走过一遍又一遍。这些事情母亲自然都知道,她甚至知道的更多——我睡着后大姑怕我热醒为我扇扇子,我裤子摔破了是大姑忙活一天回来后在灯下为我缝补,我玩水弄感冒了半夜发烧迷迷糊糊是大姑忙前忙后照顾我。母亲时常感慨说,你大姑真是对你比对她孩子都好,你长大后可不能忘了她。

    我一直都记着大姑,长大后去外地求学,一有机会,我就回去看望她,即使工作去了更远的地方,只要是节假日或者有什么开心的事,我也会打电话给她问好、报个平安。在外呆的久了才明白,亲人之于游子,没有什么比几句关怀问候更让她们心安了。

    亲人哺我长大,老师则育我成长。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有众多教育和培养我的老师,我尊重和感谢他们,有些老师即使我已记不清他们的模样——比如我的幼儿园老师——也没关系,我母亲记得。她说,你的老师都是你的贵人,尊师重道你不能忘。

    我肯定没忘呀,我的小学老师吴老师,教育我“响鼓不用重锤”,于是我牢记在心,做人做无须敲打也要保持声响。我的初中老师王老师,告诉我“练字用心”,于是我多年来坚持习字,书法已成为我人生兴趣之一。我的高中老师杨老师,鼓励我坚持写作,于是我心中一直燃着写作的激情未曾熄灭。我的几位大学老师,学识丰富、治学严谨,诲我孜孜不倦,与我亦师亦友,时至今日我们还保持着联系,我也会在每年教师节寄上亲手写的卡片给他们。我在时时刻刻以行动践行着老师们的教导。

    你的幼儿园老师呢?母亲提醒我说,你的名字和幼儿园王老师女儿的名字一样,你老师还开玩笑问我是否个给你改个男儿名,我没同意这个提议,这一来二去,你就成了她另一个“女儿”,经常被邀请去老师家里做客玩耍,享受着她女儿一般的“特殊待遇”。诸如此类幼时的趣事,我大多都没什么印象了,亏得有母亲提醒,才让我在长大以后还能重温曾经的欢乐时光,我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他们丰富了我的人生,也感谢我的母亲,她对于感恩的提醒。

    母亲时常提醒我感恩,但不仅仅只提醒我感恩,她也在一直教我如何感恩。

    初升高时,我报名参加了外市一所百年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考试那天恰逢家里有事,父母无法送我去外地赴考,又不放心我一个人去,一时十分焦急。有名同班同学恰巧也报名了考试,在得知我的不便后,主动联系了他父亲请求带上我一同前往,考试前同学的父亲亲自到家中接我,结束后又护送我平安返回,我也还算争气,通过了考试。后来母亲特别感谢我这位同学和他的父亲,屡次登门拜谢,千万次地嘱咐我一定要记得这位同学和送我去参加考试的同学父亲,珍惜同学情谊,不忘这份恩情。

    大学期间,有次我生病咳嗽就是停不下来,在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感染了肺炎,在医院足足输液输了三天。这三天校外有亲戚捎来水果对我关爱有加,校内有同学送来饭菜照顾我无微不至,这让当时我这个“病号”在病好之后还感动了好久,我的老师也在备课之余给我补课,生怕我落下课程跟不上进度。后来母亲得知,专门从老家寄来特产,让我带给同学老师尝尝,以示感谢。

    一些在人们眼中是理所当然的获取,其实不然,这世上不求回报的爱与付出并不多,也不那么容易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在我看来,那些愿意不求回报的对我们付出的人,往往是最需要感恩的人。

    母亲教导我要有感恩之心,这份感恩不仅仅是对人。母亲从小教育我要珍惜粮食,敬畏自然。家里曾有几亩地,种有小麦、水稻,也收红薯、玉米,再留些区域给落花生、地瓜、果树生长。一年四季,母亲的身影进进出出,阳光下带上草帽,大雨后脱下斗篷,等母亲坐下来休息时,地里的庄稼就开始了疯狂生长。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对着坐在另一个小板凳上我说:“这庄稼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管你吃饱不饿,珍惜它们呢,来年能收获更多。”我抬头望下母亲,不自觉地在写字本上写下了“珍惜粮食”四个字。

    等到上餐桌就餐时,母亲亦提醒我要感恩大地,一粥一饭应思来之不易。有次遇到不爱吃的菜,我吃了几口就不想再吃,母亲看出了我的小心思,就骗我说:“这顿饭菜吃了就能长高!”我又吃了几口,奈何调皮劲儿起了不愿再吃,就胡乱刨上几口,丢下一句“我吃饱啦”就奔门外玩去,留下半碗米饭和撒落一地的米粒。过了几日,母亲说地里有南瓜熟了待摘,吩咐我和她同路去,临去时母亲叫我背上个小背篓,背两个小南瓜回来做炒菜。我便以好玩的心态随母亲去了,母亲摘了老南瓜放自己背篓,又摘几个小南瓜给我背上,我便随着她往回走去。起初我摆摆摇摇还不觉得累,走着走着腿就有些发软,感觉背上的南瓜像铁球般滚来滚去,背篓的肩带也压得我生疼。母亲见我踉踉跄跄的模样,知道我肯定是背不动了,就带我稍事休息,随后,我跟在她的身后,一路摇晃着坚持着,满头大汗地回到了家,放下背篓,肩膀早已勒出两条深深的红印。

    这次劳作,让我切身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前期的锄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况且不说,单单收割这一环节就要付出不少艰辛。母亲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我要珍惜粮食,感恩收获。自那以后,我吃饭就再没挑嘴浪费。

    母亲她有个抽屉,里面放有许多粮票和一沓一分两分的纸币,我曾一度觉得好奇,有一次母亲就给我讲了我还没出生前她那时的生活:“粮票是用来购买粮食的,是填饱肚子的保证,那些黄色绿色的一分两分钱纸币,都是那个年代辛辛苦苦积攒而来”,母亲说,“你爱吃的冰淇淋,一两分就能买到,你爱吃的青椒炒肉,一元钱就能买回一块肉。不过那时可舍不得买零食花掉,吃肉也得间隔许久。”我心里想着冰淇淋,忍不住傻笑,母亲却沉浸在回忆中,感慨道:“还是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富足了啊!”我知道母亲是在感恩这个时代,感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从这些粮票中我也能想象到母亲的感恩和教我感恩不是毫无来由,这些票据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社会的改革发展,也将父辈们的回忆留存了下来。

    母亲还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人要感恩,才能知足。她感到知足,同时也把一部分知足感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比如她读书不多,就殷切希望我多读些书,她说要感谢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和教育条件的改善,让我能安安心心读书,这样她的心也就踏实下来;她年轻时奔波在外吃了不少苦,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四处漂泊,子女有份安稳的工作也会让她倍感知足。耳濡目染间,奋斗的同时,也让我对如今的生活少了些抱怨、充满着感恩之心。

    有了感恩之心,内心也变得敏感起来,看事情自然就往好的一面看去了,不作算计,不计得失,真诚的活着。万物同样也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会对一只停在窗台的鸟报以微笑,会同情一棵被踩踏的草,会不忍将天空睡着的云朵打扰。

    哦,对了!母亲提醒了我这么多,但有一点她从没提过,这一点在我的心里,我一直记得——我感恩我的母亲。 (二七二队 王静)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41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