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质人家风家训伴我行”征文比赛获奖征文选登: 家庭是棵完美的树 |
来源:地质二队 发布时间:2017-08-31 12:23:28 [字体:+ 放大 | + 减小] |
面对参天大树,我时常会发出惊叹,惊叹其树冠之大、惊叹其树身之高。联想到如此大树,根一定会有多深;并且为它虽经历风雨,却依然坚忍不拔之精神而钦佩。 其实,家,就像一棵树,家庭每个成员属于这棵大树上的分支,每一个分支都紧紧系着这棵树。健康成长的树能给予这些分支充分的滋养。英文这样解释家族族谱的词:family tree。(直译为家庭树)可见,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文化没有差异,共同认为以树来比作一个家庭是最恰当的。 扬州个园有两副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家训深深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 我的父亲是一位对文字怀有浓厚情愫的人,读书写文已然是他工作之余的最大爱好。从小他就喜欢背《成语字典》及《新华字典》,如饥似渴地熟读名著,阅览群书,热爱写作,并时常将文字见诸报刊。孩提时我的记忆中,父亲的剪影就是泡上一杯茶,捧上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或者伏案默默写作。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篇他写我母亲的散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当年参加常州市征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之后经《常州日报》转载,在小小的县城还引起一阵轰动。以至30多年后的今天,这篇文章仍旧能让我母亲回味起来感觉幸福无比。我的母亲亦是如此,读书对她而言,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父母亲经常会互相推荐阅读后的优秀作品,并作交流,这几乎成了我们家中的一种生活旋律。如今,父亲年近六十,作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却依然坚持深入生活,采访调研,外出采风,其散文、小说多次荣获全国散文一等奖和优秀小说奖,去年还主编出版了《茅山竹海》散文诗歌集。 受家庭浓厚读书氛围的影响,我从幼时起便通过查找《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进行阅读学习。每年儿童节和生日,内心最希望得到的礼物便是一本书。学生时代也是因为父母的激励,一直是班级的“故事大王”、语文课代表,时常在刊物上发表一些文章,作文曾经入选过金坛《学生优秀作文选》。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已经拥有越来越便捷的手段去触摸社会,获得信息。真不知道从何时起,我无形中已经很少再有耐心去读完一页纸,更不用说去阅读一本书。离开学校,刚刚投入工作岗位的那段时间,每天朝九晚五,一下子走出紧张的学业,进入了安逸稳敦的生活。闲暇时我不再是认真读书,却是沉迷于追剧。由此带来的弊端就是仅安于完成工作,人的精神状态开始慢慢放松懒散。父亲发现后也时常督促我:要继续阅读写作,不要放弃学习的乐趣。希望我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保持这种能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化为文字的能力。可是我已经有些排斥这些说教了。连书桌前都懒得去,怎么还能像从前一样坐下来读书写作呢?我把父亲的话当做耳旁风,并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领导让我写一篇很简单的材料说明,坐在电脑前,着手准备时,才发现自己才思枯竭,“斗大的馒头,无从下手”,头脑中空无一物。什么是“失落无助”?恐怕当时的感觉,对这个词的体会最深。由于没有日常生活素材积累,没有对事物分析的感受,没有大量的知识贮备,只有空洞无物的韩剧美剧泡沫剧。略带挫败感回到家,不好意思将这事向父母诉说。之后,当我重新开始关注身边人和事的时候,突然发现,父亲总是能在公众场合将一些看似简单平乏的事描述得引人入胜,大家的目光都无法离开他,非听完不可。显然这是他一直以来坚持阅读和学习的结果。有一句英语谚语:Smart is the new sexy。睿智是一种新的性感。优雅的谈吐,智慧的大脑,丰厚的阅历,在这个浮躁社会里更加显得难能可贵。这一切也给了父亲欣赏美的独特眼光,他总能在各个地方发现让人称叹的美。由此,我“知耻而后勇”,重新跃入阅读的海洋,尽情享受知识的滋养。重新开始了对未知的探寻和深究,对情感的刻画和描述,对生活的感知和倾诉,从而享受读书学习带来的身心愉悦。读书的重要性更在于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贴近单位文化和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怀孕期间我毅然坚持完成了测绘专业的地质大学函授课程。时时刻刻不忘提醒自己做一个大脑充盈的人。 被称为“中兴明臣”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便是:耕读传家,泽及后代。他撰写的《八本堂》,第一句即为“读书以训诂为本”。他对家人的告诫极为严格,还规定了功课,按时检验。今天虽然网络发达,资讯丰富,娱乐活动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然而,安安静静地读书便成为一件很考验耐心也相对很单调的事。它没有声音、没有画面,读书这件事就和平日里吃饭睡觉一样。如果人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习惯,延续下去,通过阅读现有的主要学科的一些重要著作,来建立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宇宙,了解内心,岂不是一件乐事。 有人会问,读书为了什么?我认为:读书可以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读书除了能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外,对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及对日常生活的态度也很有益处。 读书可以明白“俭能养德”的道理。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健康生存,要想科学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家训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更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节俭”也是我家几代人一直坚守的生活理念和信仰。 我奶奶虽是出身于苏州富贵人家的小姐,但自小接受了严格的书香熏陶。50年代初读完苏州商校她就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毅然放弃城市工作来到一穷二白的金坛。记忆里奶奶就是以“勤俭节约”为荣。我记事起,奶奶总是用家中的旧手绢旧毛巾缝制家用电器的罩子,很多衣服都是爷爷穿了改给爸爸,爸爸穿了改给叔叔穿。什么都是缝一缝,补一补。奶奶去世后家人整理她的遗物,感叹道:这老人怎么没一件像模像样的新衣服。爸爸担任单位的党委书记多年,虽然可以有公车接送上下班,但他总是以骑自行车为主要代步工具。我读初中、高中时,他常常是满头大汗,骑着自行车赶回家给我做午饭,晚自习后接我放学。这样的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母亲总对我告诫:吃不穷,用不穷,算计不到一定穷。这个道理我到现在都还常常提醒自己。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但是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整理一下自己的东西,用的穿的,做到心中有数,不去随意重复购买已经拥有的东西。如果有一些旧衣服也会整理好送给需要的人,或者送到小区的爱心捐助箱里。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有一些生活品质上的要求当然是被允许的,但是仍然不能忘记了勤俭节约的本质。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很难兴旺发达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物质条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更需要每个家庭、每个人永葆勤俭节约的本色。 人的生活需要一个均衡的中心点,良好的家风家训就是这个重要均衡点。爱读书、读好书,善节俭——这种家风家训就是通过每一天每一件事所逐渐形成的。“家风家训”是什么?也许我们不会每天都挂在嘴上说,也许无关乎贫穷富贵,也许无关乎钱多钱少,也许无关乎长得美丑,因为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德行。只有清朗而公正的价值取向,才会让处于波动、起伏、浮躁世界里的家庭不落寞不颓废。用行动来维护和传承这棵家庭的大树,让它枝繁叶茂,以每个人的优秀品行确保这个世界风清月朗,花盛鸟静。 也许,幸福就会在其中。 (地质二队 周楠弦) |
|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