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质人家风家训伴我行”征文比赛获奖征文选登: 敬惜万物 |
来源:地质一队 发布时间:2017-08-31 12:22:42 [字体:+ 放大 | + 减小] |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深入实施和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大力弘扬,“家风”逐步被人们重视并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每个家庭都有家风,而我们家——三代地质人的家庭,“敬惜万物”可以作为概括。 中国古代有“敬惜字纸”的传统。敬惜字纸,就是敬惜带字的纸,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而字纸,代表的即是文化。“敬惜字纸”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种良好美德,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也凸显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由此及彼,推敲而去,除了字纸、世间万物,哪样不值得我们敬惜呢?陈振学在《敬惜万物日方好》中提到“这个世界很优美,花花草草,全是花屏;这个世界很丰富,鸟虫走兽,能吃的东西太多。好景好图,供人们欣赏;鸡鸭鱼肉,让我们品尝。一切的一切,因我们而存在,因我们而蓬勃,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但不能轻视万物。在这个世界,高山有峰顶,海洋有容量。无论是飞的、跑的、游的、爬的,能动的,不挪窝的,等等,都有定数。我们挪用一个、就少一个;挪用一件,就少一件。草,可以再长,花,可以再开,但若将花草生长的土壤破坏了,将花草生长的空气、阳光、雨水损伤了,花草就会萎谢,甚至夭折。”是啊,太阳供应我们光明和温暖,没了它,宇宙混沌,日夜无常;植物给予我们芬芳和美好,没了它,地球不再五彩斑斓;禽畜在带给我们陪伴、安全、便利的同时,更多的是牺牲和成全……所以,不论何时、对待何物,都应保持“敬惜”之心。我想,我的家人们一定也这么认为,因为在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敬惜万物”。 敬业爱岗,努力完成每项工作。 爷爷、奶奶、外公、爸爸、舅舅都在地质行业工作过,他们有的从技术员一步一脚印走到了管理岗位,有的则一辈子都在荒郊野岭、整日与钻机为伴,但无论身在何处、从事哪样工作,他们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力求做好力所能及之事。 奶奶1952年参加工作,通过地质部的招考,她光荣地成为我国第一批女钻工,当时全国一共只有三人。这些有着花样年华的姑娘们和男同志一样,走南闯北,翻山越岭,把青春献给轰鸣的钻机,将年华留在广袤的大地。她们用娇嫩的双手挥刀弄斧,在乱草丛中开辟出一条条小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把一台台钻机设备扛上山坡;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她们用执着的信念、过硬的技术、辛勤的汗水在祖国大地上找到了一座座丰富的矿藏。爷爷是从事地质技术工作的,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负责编写勘探报告。在野外,一个矿区数台钻机,相隔少则数百米,远的有好几里地,一天跑下来,每天都是十几里,甚至四五十里路,无论是大雨滂沱的酷暑,还是银蛇乱舞的寒冬,全凭两条腿走,深一脚、浅一脚,留下一串串足迹,在田野里、在山坡上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和爷爷、奶奶一样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常年在野外奔波,住窝棚、睡草地。由于长期接受烈日的暴晒,接受风雨的洗礼,接受沙尘的侵袭,他们每一张生动的脸庞,都被晒得黝黑黝黑的;他们每个人都有抬头纹,深深地刻在额头上,彷佛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在那个年代,由于在野外工作,交通不便,整日在钻机上工作的地质队员的吃饭问题常常无法保障,馒头就野菜,生吞硬咽,有时忙起来,抽不出空吃饭,等再想起来的时候,已是下午两三点,大冬天里,原本松软的热馒头早就冻的跟硬石块似的。尽管条件如此艰苦,辛苦了一辈子的爷爷奶奶在谈到毕生的事业时仍满怀深情,他们时常说,学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地质事业,就应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也许,他们说不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或者“努力工作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的豪言壮语,但长辈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良好的工作成果对“敬业爱岗”作出了生动诠释。我想,支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扎实工作、在困难面前想尽办法不轻易放弃的信念,也许就是来自对工作、对责任、对名声的那份敬畏与珍惜。所以,即使工作简单枯燥,长辈们依然认真对待;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他们还勇往直前。新时期江苏地矿精神中的“奉献”和“探索”应该也是从千百万个这样普通人平凡事中提炼出来的吧。 节约勤俭,充分发挥物之所用。 节约勤俭,从幼儿园起老师就教导我们,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之一。依稀记得,曾经寒暑假在爷爷奶奶家,卫生间里总是摆放四五个盆。根据奶奶的介绍,有的装了洗手的水,洗过几次后,那盆水是要倒进水桶里,洗拖把;有的装了淘米水,可以洗抹布;有的盆里的水是洗衣服剩下的,用来冲马桶……因此,每每初到奶奶家,看着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盆,我总要认真地强制性记忆一番。即使这样,也难免发生头脑空白、记忆混乱,直接把浇花的水倒进了马桶,而不是按奶奶的吩咐,先来洗拖把再去冲马桶。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祖辈比父辈要夸张些。虽然小时候我并不能理解,为啥奶奶要把床单补的像张地图,这样岂不是既耗费时间又浪费布和线?!但慢慢地,我不再对他们的简朴表示质疑或者不屑。我想,他们是从贫困时代走来的一群人,他们记忆中留下了物资匮乏的深刻烙印,所以,即使现在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们依旧对粮食、资源、每一件物品充满着敬畏、爱惜之情,他们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物件的功效和作用,破了、坏了就修修补补;实在不能使用,他们会把它擦洗干净,放在墙角,而不是破烂不堪地随手丢弃。奶奶曾经对着那台修不好的香雪海单门冰箱看了好久,默默地说“用了这么些年,还真舍不得扔”。为了这份“舍不得”,她花了三个小时,把它里里外外擦个干净,满大街找了位穿戴还算整齐的师傅,将它拖上了车。这种小心翼翼、甚至虔诚敬畏的表现与物质水平、富裕程度无关,是源自于长辈们心中的自律和感恩,让他们自发地节约勤俭,真诚地敬惜万物。 现在,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我能做到:纸张双面打印,用完的水笔更换笔芯后接着使用,随手关灯,擦肥皂时关闭水龙头,诸如此类,事情都不大,也并没那么重要,但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这是祖辈们留给我的宝贵财富,这是家庭教育对我潜移默化地影响,这是区别我与他人的指标之一,我有责任贯彻践行。 友善宽容,真诚对待所遇之人。 无论是上学时、还是工作后,长辈们常说,大家能在一起就是缘分,要好好珍惜。是啊,《白蛇传》中一句“十年修得同船渡”,我们不仅耳熟能详,更是感慨万千。十年修行才得以同渡一条船,而陪伴我们三年、四年、六年,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同学、同事、家人,是怎样的缘分,才让我们能够一起共度漫漫岁月,牵手悠悠时光。曾经他们犯下的那些“让人不能原谅”的错误,终究在成长的河流中没了痕迹,如今竟再也想不起来,当初为什么不能释怀;而那个恨之入骨的讨厌鬼,如今会偶尔想起,伴着的却是嘴角上扬的表情;至于那句“再也不想见到你”,已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是的,如今,真的再也见不到你。 不自觉的,又想到史振兴,老同事口中的“老史”,年轻职工常称“史工”。这位1997年就已退休,2004年毅然接收单位返聘邀请、继续投身地质事业的老专家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经常为《一队简报》提出宝贵意见,甚至对排版、稿件中词语的使用等细节也提出看法与我交流。每次到他的办公室,史工总会热情地介绍道,这个矿石里含有团块状金黄色的金属矿物,是黄铜矿,发黄闪光的就是黄铜矿里含的自然金;那块岩石里的亮片更亮些,星星点点,闪着白光,是方铅矿……简单的实物和话语,让我在欣赏到大自然神奇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我对这位爷爷辈的老同志一直很尊敬,有时会带个苹果,更多的时候是去700号看看他,问问他最近在忙些什么。2014年9月19日,史工突然离世,消息传来,除了惊愕,更加惋惜。因为是身边人,触动更大些,便觉得,世事无常,对待身边人更应该好一些。 友善的对待身边每个人,不仅是长辈的教导,也是为人的基本之道。 在“敬惜万物”的影响下,我们的家风世代相传,尽管很难精准地评价它是否符合当今的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念,但不容置疑地是,以“敬业爱岗”“节约勤俭”“友善真诚”为代表的传统已融入我的生命、贯穿我的生活,也许我不会有新作为、新成果,但我会将“敬惜万物”的理念发扬光大。 (地质一队 王慧慧) |
|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