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质人家风家训伴我行”征文比赛获奖征文选登:我的父亲母亲 |
来源:地质二队 发布时间:2017-08-30 9:05:50 [字体:+ 放大 | + 减小] |
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学、工作、成家,一生都沐浴着家风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父亲母亲的孝心、责任心、勤劳朴实、为人处世之道,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血脉之中,并一直影响着我。 我的父亲今年82岁,是一名光荣的老地质队员, 自1995年2月退休在家后,一边摆弄他的花花草草,以锻炼身体娱乐身心,一边仍关注着国家地质事业的发展,钻研地质技术业务。每次我回家,都看到父亲埋头在看地质资料,翻阅地质图件,在75岁高龄还独自出野外实地勘察,通过多方论证,于2010年在《地质学刊》上发表了题为《江苏省茅山推覆构造带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并获得一致好评。我至今仍记得父亲收到稿费和期刊时的神态,那是一种骄傲,一种作为地质人的骄傲。“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三光荣”精神在一个老地质队员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大半辈子就在两地分居中度过,母亲一个人在江苏泰兴老家带孩子、种地、照顾我奶奶。父亲在贵州、福建一带从事野外地质工作,一心扑在他的地质事业上,一年也就过年的时候才能回来几天,有时候因为在做的地质项目,连过年都不能与家人团聚。日常,母亲最盼的就是邮差,每次他们在仅有的几天短暂相聚再分别的时候,我妈都哭得跟个泪人儿一样,小时候我不懂,就以为妈妈是水做的。 记得有一年,我正在门口大树下玩泥巴,那年我大概还不到五岁,还没有上学,突然看到一个大高个站在门口,看着跟家里相框里的人真像,我有些兴奋,又有些害怕,连忙跑回家喊妈妈。妈妈出来了,定在那儿,眼泪止不住的流。妈妈让我们叫爸爸,我们缩在妈妈的后面,探着头,用眼偷瞧着,有些腼腆,不敢靠近二年未回来的爸。后来爸爸通过各种手段逗我们,给我们玩具,给我们好吃的,给我们讲故事,陪我们玩,把我们举得高高的,用胡子扎我们。慢慢的我们就跟他亲了,围在他身边,爸爸、爸爸的叫个不停,我还记得这个时候爸爸的眼眶湿湿的,问爸爸怎么了,爸爸总说,沙子进眼了。 也许是因为一年才回来一次的缘故,父亲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天天晚上给我们讲很多的故事,说岳飞传,谈三国演义,讲曾参为孩子杀猪、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凿壁偷光、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等好多好多历史典故,还给我们讲马克思,讲新中国的来历,从小到大,多少个晚上,我们总是在父亲的故事声中睡着了。也正是因为这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从小就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岳飞的忠义、刘备的仁义、曾参的诚信、孔融的谦让、匡衡的刻苦努力、勾践的奋发图强等等,这些精神也成了我们做人的标杆。 日常,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犯错了,会严厉的批评我们。记得有次我挑猪草,挑了人家的山芋藤头,父亲让我面壁思过,给我说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讲老百姓种地的不易,教育我要诚实守信,脚踏实地,要我从小养成行得正坐得端的好行为,凡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投机取巧。现在,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成了我的座右铭。 后来,我面临升学考试,父亲凭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让我报考他的母校——南京地质学校。我不负所望,以年级第六名的成绩考进了南京地质学校。就此,我与父亲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身份,我们是校友,是同行,更是战友。在专业方面,父亲成了我的第一个师傅,他给我看岩石,给我讲构造。在南京读书期间,父亲常常给我写信,教导我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团结同学,与人为善,好好学习,将来才有为社会作贡献的资本。父亲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天上不会掉馅饼。”父亲还说:“学习一点知识,都要用气力,要想多学一点知识,就要多化一点气力,只要时刻地努力,爱惜时间,知识就逐渐地积累起来了。到什么时候算是有知识了呢?古人说过,学海无边,学无止境。”我的父亲他也是这样做的,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工作中勤勤恳恳,好学上进,一心扑在他的地质事业上,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他积极的贡献。 母亲也是我最敬佩的人。那时候,母亲一个人在乡下,带着四个孩子,不仅要照顾多病的奶奶,还要下地劳动挣公分,生活中遇到难题也从不跟父亲诉苦,给父亲的信总是报喜不报忧,让父亲在外能够安心工作,不为家庭所拖累。记得很久以前,在乡村,白天是没有电的,都是晚上才有电,妈妈都是晚上深更半夜去轧苋子粉(杂粮粉)什么的,妈妈害怕,就把我们拉起来,陪在身边,我们也害怕,因为小时候听多了鬼故事,于是就把畚箕罩在头上,不敢看两边,那个时候我们小,也帮不上什么忙,只是陪在妈妈身后,替她壮壮胆。 奶奶生病期间,妈妈无微不至照顾在床前,端茶送饭,洗衣擦身,给奶奶养老送终。母亲的勤劳、孝顺、贤德,在村子里有口皆碑,是我们做子女学习的榜样。 八十年代初期,父亲与人对调,终于由福建调回到江苏,离家近了很多,同期父亲晋升为光荣的地质工程师,响应国家政策,我们都随父亲去了常州溧阳这座美丽的小县城,父亲母亲他们也终于结束了一年才能见一次面的岁月。现在都好了,父母亲天天在一起,身体也健康,子女都孝顺,也都很努力,国家和平稳定。父亲说,现在是神仙过的日子。但那些过往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有次,我们全家人饭后坐在一起聊天,又说起了过往,说起了母亲吃的苦。父亲沉默许久,说了一句,你们都在一起,可我一直一个人在外面。爸爸这一句话,把我们的眼泪全惹出来了,一个个转过身去,可这眼泪怎么也控制不住。仔细想来,之前这么多年,从来也没有站在爸爸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啊,他一个人,在外面辛苦工作,为国家找矿风餐露宿,多年的野外地质工作,还形成了严重的胃溃疡,自己舍不得吃穿,一发工资,就到邮局给我们寄钱,生怕饿着了我们,在外天天盼信,盼家的消息。现在想来,这应该是更苦的。自从这次以后,我们几个子女也才懂得父亲身上那重重的担子,而这担子挑的实在不易。也许,正是这些个不易,才更加突显了父亲母亲对事业的执着认真,对家庭的无私奉献,他们那高大的身影深深的在我的内心扎了根,使我慢慢地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父亲常常给我讲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话朴实无华,是父亲对我的训导,更是把一个兢兢业业,无愧于自己内心的模子,融入进我的血液里。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父母的言行对我的人生之路起着指引作用,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从小就懂得家和万事兴;懂得尊重长辈,孝顺父母;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勤劳朴实,知道人与人之间要互帮互助;懂得夫妻要互敬互爱,以身作则,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健康成长。 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母亲而感到自豪。(地质二队 黄雪莲) |
|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