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以结对共建为载体 激发基层团建活力
来源:地质环境院 发布时间:2016-09-23 15:07:42 [字体:+ 放大 | + 减小]

    近年来,地质环境院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团员青年走近基层、走进社会,推行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引导青年人积极践行社会责任。2012年起,院团委牵头开展了“携手成长、关爱明天”项目,以关注服务未成年人的愿望和需求为宗旨,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保护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目标,以上坊中心小学学生为服务对象,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工作载体和服务项目,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氛围,作出贡献。
    一、共建项目背景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群体作为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受到广泛关注,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和心理状况尤其受到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像一群被动迁徙的“小小鸟”,他们伴随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逐渐成为校园内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是江宁区务工子女定点学校,有大量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存在家庭困难、与父母聚少离多、跟随老人或亲戚生活等情况非常普遍。他们的父母为生活奔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学习,往往把教育完全丢给学校,把孩子的生活丢给附近的老人或者亲戚,他们幼小敏感的心灵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有的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紧张、迷茫、自闭、逆反等不良心理。
    地质环境院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该校建立了联系,对学校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后,院团委萌生了结对共建的设想,共建活动旨在重点关注存在家庭贫困、亲情失落等问题的特殊群体,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活动平台,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二、共建项目开展情况
    2013年,经过认真筹划和准备,地质环境院与上坊中心小学正式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并举行挂牌仪式。双方结为共建单位,由地环院团委拟定工作方案《携手成长 关爱明天》,并牵头开展常态化的共建活动。
    (一) 以关爱为出发点——结对帮扶,关爱明天。
    关爱,是共建项目的关键词。院团委通过初期调研,对上坊中心小学务工子女学生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这些孩子家庭经济收入悬殊、文化背景千差万别,造成了孩子的心理落差极大。项目以关爱为出发点,对外来务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结对帮扶,协助解决弱势未成年人群体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落实好项目成效,院团委通过学校的考察介绍,选定了6位学生代表,他们有的家庭特别困难,有的父母离异或早逝,有的身体不好,患有慢性疾病,都是务工子女群体中的典型代表。2013年5月29日,时值六一前夕,院团委认真举办了第一次见面会,与6个孩子建立了结对帮扶的联系。此后,每年两次的定点联系从未间断。为丰富形式、集中资源,院团委将党支部志愿活动计划与结对共建活动相互融合,党群联动、相辅相成。不仅在六一、春节等节点为孩子们送去文具、书籍、体育器材和各类小礼物,更是在假期登门探望,与孩子们促膝交谈,定期与老师与监护人通电话,团员青年们除了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更是努力地在年复一年点滴坚持中把关爱的温暖传递到孩子的心里。
    (二) 以服务为着力点——重点打造两个基地载体
    两个基地,是指志愿服务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共建项目将上坊中心小学作为“志愿服务基地”,根据学校的需要和建议,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一是结合学校教学和校园活动,分批开展主题讲座、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等有意义的服务。二是与师生联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冠名组织校园活动,为科技周提供支持帮助。近年来,曾开展“爱我地球 珍惜水资源”知识讲座、“保护环境 珍惜资源”主题科普展、“六一”趣味游园会分享活动、航模兴趣小组交流会等。
    共建项目将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作为“上坊中心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一是结合地质行业特点,利用赏石馆、地质博物馆等特色场馆,组织小学生参观学习;二是根据工作特点,为小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创造条件。结合地球日、科技展览、参观地质公园等活动,带领学生学习实践。近年来曾开展“地球与岩石”科普宣传赠书活动、“赏石馆”参观教育活动、“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南京地质博物馆参观活动,为孩子们介绍岩石、岩芯、珠宝玉石的常识,向孩子们分享地质工作者的故事,充分利用行业内的特色场馆、发挥技术人员专业特长,为孩子们的科普实践教育活动提供阵地。
    (三) 以成长为聚焦点——激发基层团建新活力
    共建项目开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年,凝聚着全体团员青年的爱心和努力,而所有的付出,都聚焦着成长,是孩子的成长,也是团员青年自己的成长。在一次次的科普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知识,在一年年的探访慰问中,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在长期的结对交流和联系背后,孩子们在长大,团员青年们也学会了主动、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倾听,他们践行了志愿精神,他们感受到服务和分享的快乐。
    作为一个奋战在基础建设一线的地质单位,大多数青年都身处野外一线,人员分散且流动性大,开展互动和志愿活动的困难很大,院团委通过创新载体和人员交替的办法分批次、多频率地开展活动,更用好QQ、微信群等媒介协调好活动安排,通过网络、视频分享以及一次次的例行见面会,青年们见证了孩子们的开学典礼、10岁成长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时刻,见证了5名结对的孩子顺利完成了学业,进入新的人生阶段,参与共建的青年们无不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如今,共建活动的活跃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团员青年们主动献计献策,为如何在流动性大的单位开展出丰富的活动提出建议,对激发全院的团建工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共建项目取得成效
    项目开展以来,院为共建活动建立了专项资金,确保活动稳定开展。院团委已组织开展主题讲座3次,科普宣传活动2次,参观实践活动3次,组织近300名小学生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每年开展定点走访慰问交流活动2次以上。与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师生和贫困生家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院定点资助的学生中已有5人顺利毕业。
    四、关于区域化团建的体会和思考
    近年来,院团委在参与开展区域化团建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依托省级机关团工委的平台。积极参与团工委组织开展的各类主题活动或比赛,通过这一活动平台与不同系统单位建立联系,结合团建实际工作进行一定的互动或联动。例如曾和中山植物园联合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等。
    二是拓宽属地团组织的渠道。院团委始终与雨花区团区委、赛虹桥街道等的团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街道区域化团建的各项工作。近年来,每年3月院团委都参与街道“学雷锋”活动,派出志愿者代表深入小区、广场、街头开展“便民进社区”活动。2014年加入了雨花区志愿服务平台,为平台单位提供菜单式服务。每年“五四”前后,院团委参与街道的主题宣传和以及创先争优活动,2016年5月,1名青年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被评为雨花有为青年。通过近几年的活动,不但与街道、社区和团区委建立了联系,更与同街道的其他各行各业单位,如学校、律师事务所等,密切了联系,结下了友谊,为今后在更广范围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奠定了基础。
    三是打造“点对点”的品牌。“携手成长 关爱明天”就是院团委在区域化团建探索前期着重推出的品牌。作为一个业务工作繁忙的实体单位,很难在短时间能与一定区域的团组织开展范围很广、互动程度很高的团建活动。通过点对点的共建活动,共建双方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相互交流了解,稳定的共建关系也有利于双方更好的拓展活动形式,创新工作思路,此外更有效调动了全院的资源,切实创新了工作格局,为院团委更好的开展区域化团建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地质环境院 顾晓婧)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41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