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一地质大队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第四勘察分院
在年初召开的省局2015年工作会议上,地质一队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第四勘察分院(以下简称第四分院)荣获省局2014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经历过迷惘、彷徨、挣扎的调整期后,眼前收获的荣誉和掌声,显得如此弥足珍贵和来之不易。对第四分院职工而言,优异的成绩属于过去,唯有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发挥各方优势,稳扎稳打,开拓进取,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才能在市场大潮中阔步前行,才能不负历史,赢得未来。
第四分院院长戴正彬(右一)领取2014年度江苏省地矿局先进集体荣誉奖牌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就在五年之前,第四分院还只是一个年均产值不足千万元,仅有10人的小分院,在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下属的6个分院中可以说是毫不起眼的一个。2010年,因单位人事调整,戴正彬正式就任第四分院院长一职,经过一年的情况摸底、环境熟悉、形势分析,面对这样一个“小微企业”,戴院长并没有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产业形势,而是大胆创新,将着力点放在开拓市场上。他敏锐地感觉到,第四分院的业务主要来自于南京本地市场的工民建项目,虽然积累了一些良好的合作关系,但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现有的业务结构并不利于长远的发展。通过召集全分院职工开会讨论,他们做出了一个当时看起来过于大胆的举动,减少传统工民建项目的投标数量,抽出人员,前往其他分院学习隧道、铁路、地铁等复杂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经验。
从2011年开始,在队、院领导的关心和其他分院的帮助下,第四分院开始陆续参与到南京地铁三号线、翼宁复线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道等诸多大型项目之中。尽管在重大项目中积累了施工管理经验、锻炼了职工队伍,但因将主要精力放在“拜师学艺”上,2011年,第四分院的产值较上年骤然下降了将近四分之一。面对各方的争议,戴院长说:“这就当我们这一年的学费,我们第四分院花得起,我也坚信这笔钱会花得值。”虽然这句话的背后,有着第四分院摸着石头过河的不安和压力,但更显示出他们敢闯敢试的决心。
市场没有辜负这支敢于自我改革、自我调整的队伍。2012年,第四分院产值出现42.8%的大幅度提升,随后几年,都以每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稳步提升。这看似平稳的增长,却有着数不清的艰难。尤其是最近这几年,受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等大环境影响,国内勘察市场形势较为严峻,面对2014年勘察行业总体下行的不利形势,特别是南京本地市场因为青奥会、国家公祭日期间基建项目全面暂停的不利因素,以第四分院为代表的整个江苏地质一队均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队、院领导的统一领导下,第四分院冷静分析、主动出击。在稳定既有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市场,全年完成近五十个勘察项目,实际完成产值较上年度提升18.6%,超计划完成69%,利润较上年增长近20%。优质完成了新建铁路连淮扬镇线连云港~淮安段定测第4标段、新建铁路徐宿淮盐线徐州~淮段定测第11标段、南京国际广场二期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和地方标志性工程的勘察业务。
目前,第四分院共有职工13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工程师2名,共产党员3名。这支年轻、上进、实干的优秀团队用精湛的技术和实干精神为广大职工树立了榜样。尤其在新建铁路连淮扬镇线连云港~淮安段定测第4标段勘察期间,正值炎炎夏日,室外温度高达四十多度,项目组人员放弃双休和节假日,白天奋战在施工一线,进行现场施工协调及组织验收工作,与高温酷暑作斗争,人均日行程达200km;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室内整理资料,还要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有序合理的安排。他们这种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得到业主高度好评。
2015年3月,第四分院“新建铁路金台线”项目组再次整装出发,前往浙江金华---台州进行铁路沿线勘察施工,此时的他们,经验丰富,信心满满。然而回想2009年第一次承接此类项目时的场景,第四分院院长戴正彬依旧记忆犹新。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2009年7月,当时还是第四分院普通技术人员的王军把耗费大半个月编制好的项目投标书递交给铁五院时,他并不知道,他会将之后六年中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铁路勘察项目之中。半个月后,项目中标的通知书送达第四分院,短暂的喜悦之余,是重重的压力和责任。这不仅仅是第四分院,更是他所属的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以下简称南京工勘院)第一次承接铁五院的项目,如何做到开门红,如何为今后的合作打好基础,这无形在考验着南京工勘院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全局协调能力。
“只要是这个项目上需要的人员,无论是哪个部门所属,必须无条件服从调配,一定要把这个项目顺顺利利、安安全全的干完。”南京工勘院领导命令到。仅仅一周时间,一支由队副总工程师带队,两个部门技术负责担任现场监管的共计十二人的精英团队就组建完毕、奔赴施工前线。
然而,就连施工机械都还没有安置到位,一个复杂而又刻不容缓的问题摆在了项目组面前-----青苗赔偿。铁路工程,绝大部分线路位于现有的农田之中,而项目全面施工的八、九月,正值水稻灌浆,即将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钻探机械只要移动,就必然对沿途的庄稼造成损坏。都说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为此,项目组在制定相关章程和预案的时候,总会考虑到施工沿线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情况,适当调整青苗赔偿标准。由于项目部很多同志也都来自于农村,特殊的土地情结让大伙儿在现场实际丈量损坏面积时,都尽可能的为当地百姓提供一些方便。每次,当这种职工自发“放水”的情况被第四分院院长戴正彬了解到时,他总是哈哈一笑,有人不理解戴院长的管理方式,而他却说“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老百姓种粮不容易,多花几亩地的青苗赔偿款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老百姓能理解我们就行了。”朴实的语言透出一丝大气,而这也在无形中体现出一个部门领导在处理“舍”与“得”关系上的智慧。
第四分院院长戴正彬在现场检查钻孔情况
但是面对情况复杂的青苗赔偿问题,往往再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也会有无用武之地的时候,第四分院的职工们同样遇到过棘手的问题。2014年9月,在新建铁路徐宿淮盐线淮盐段定测项目施工进行到淮阴区吴集镇姚庄村时,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妥善处理,当地村民对第四分院前去开展沟通工作的人员并不信任。尽管项目组挨家挨户地耐心解释沟通,却始终收效甚微。时间一天天地流逝,青苗赔偿工作推进得异常艰难。然而,就当项目组一筹莫展的时候,没人想到,一件小事为陷入僵局的青苗谈判工作带来了转机。
马锦忠(右一)等项目组人员在丈量青苗损坏面积
一天下午,项目组老技术人员马锦忠再次前往姚庄村,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庄稼的损坏程度,马工已经多次重复施工路线评估工作。在与村上乡亲们的沟通过程中,他了解到其中一块即将被损坏的秧田的主人是一位长期瘫痪在床的老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只有60多岁的老伴在家照顾,生活条件很是艰苦。
第二天一大早,马锦忠和协管员王贺宁两人,买了一些补品和水果来到老人家中,代表项目组向老人送去了关心和慰问。没有一个人想到,两人不经意的小举动引来了村上其他乡亲的关注,一传十、十传百……第二天,当项目组人员准备就青苗赔偿问题再次与村民进行“艰苦谈判”的时候,大家惊喜地发现,很多村民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我相信你们都是好人!”这是那段时期,村民对项目组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事后,有人向项目组请教类似问题的处理经验,“大功臣”马锦忠憨厚地说:“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只是觉得看见这样的事情,谁都会主动去帮一把。”

施工线路场地情况复杂
青苗赔偿问题只是第四分院要面对的诸多困难的其中一个,还有很多更棘手的问题不断考验着他们。在进行新建铁路徐宿淮盐线淮盐段定测项目施工时,因为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铁路部分轨道线路需要开掘隧道进行铺设。勘察施工是所有基建施工的基础,也是最先开始的部分。这个最先很多时候意味着:需要在完全“原生态”的地形地貌下进行钻探取样工作。在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前仓镇朝川村,面对眼前一座座植被密布,坡度将近70度的丘陵地貌,现场施工人员不由得觉得,以往水稻田中那深一脚浅一脚的泥巴路格外得亲切。

在原始地貌下,施工人员开辟简易施工便道

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带,施工人员艰难地将机械移动到位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有一双好腿,就没有地质人到不了的地方。由于很多施工工点远离主要街道,村镇间的乡间小路无法满足大型机械运输车辆的通行条件。这种时候,第四分院只能将那些先进的设备和机械暂时丢在一边,通过用最简单、最原始的铁锹、撬棍、柴刀这些工具在远离人烟的山林里,披荆斩棘,默默无闻地修建出一条条简易的施工便道。他们一次次将施工机械拆卸后,用肩扛手拉的方式一趟趟将零件挪动到施工位置,再一遍遍组装起来。到项目结束时,20多公里的高难度施工、16个隧道钻孔、60多个山上钻孔,没有一个钻点因为机械移动困难而出现大幅度移位。就连铁五院前来巡视检查的业主代表都啧啧称赞,“这路人走都困难,你们还能把机械准确地运到施工点位上,你们南京工勘院第四分院有水平。”
跻攀分寸迎难上 立根原在沃土中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砺出坚强的人格;越是复杂的项目,越能锻炼出强大的队伍。从刚开始一个铁路项目需要统筹全队资源、抽调十几名技术人员多线作战,到现在只需要五名左右的人员就能游刃有余地周转开来。六年的时间里,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不畏艰苦,扎根基层,不断在实践中汲取养分,逐渐成长,能够独当一面。
现任第四分院技术负责的王军,在2009年第四分院初次接触铁路项目时,还只是江苏地质一队四十余个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一名。当队、院领导准备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项目组,前往施工一线的时候,他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报名要求参加。从项目开始筹备到正式开工,那4个月之中,作为项目现场负责的他几乎没有一天休息,大到项目报告审核,小到钻孔资料检验,在他眼中,只要是和项目有关的事情,都只有亲自过目一遍才能放心。项目组其他同事经常劝慰他,很多小事交给别人来处理就好了,但是王军却说“你们还是按分工做好本职工作,我抽时间再复核一遍,这么重要的项目,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第四分院技术负责王军(右一)在现场检查编录质量
就是这样一个处处让领导、同事放心的人,却常常让自己的家人放心不下。2014年7月,正值新建铁路徐宿淮盐线淮盐段定测项目全面展开的突击阶段,身患重感冒的王军为了工程正常进行,坚持每天一大早到医院挂完水后,再亲自开车前往正在施工的各个工点进行巡视和检查,晚上还要校对当天的现场资料,休息时已近半夜。当妻子和儿子劝他注意休息,保重身体的时候,他总是应付几声,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尽管也曾向家人发过牢骚,但是每当现场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他又立即积极主动、精神焕发地前去处理。正是有这样一份坚定、饱满的责任心,参加工作12年来,王军参与完成的476个项目、600多份报告,没有出现过一次错误。13个省市级获奖项目、4次队级先进个人,这些奖项的背后,是一个地质工作者立足岗位、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
同样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还有第四分院年轻的共产党员方鑫。2010年,他刚刚大学毕业进入单位,还来不及好好体会江苏地质一队良好的工作氛围,就参与到了新建铁路连盐(淮)线补定测项目的工作中去。7-9月的盐城地区,室外温度常常在35度左右,出去站一会儿,就已经是汗流浃背,更别说要在毫无遮挡的施工现场编录、取样。但是这位80后年轻党员,没有表现出半点的畏难情绪。从基本的测量放点、现场编录、土样采集,到现场协调和后期报告编制,一个项目的所有流程工作,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转眼间,四年过去,方鑫和全队很多年轻人一样,虚怀若谷、敏而好学,不断在基层施工现场实践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在突发事件中磨砺自己的应变能力,不断在前辈同仁身上汲取经验。长期的野外工作,使他从刚毕业时的白净少年变身为拥有古铜色肌肤的沉稳青年。时至今日,他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已成长为铁路项目的现场技术负责人。这种转变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技术能力,更多的是甘于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
第四分院技术人员方鑫(右一)在现场检查岩芯
2015年5月,方鑫就将举行结婚典礼,但是就在3月底,第四分院突然接到业主的通知,新建铁路台州到金华段定测项目需要立即开工。当第四分院院长戴正彬有些犹豫地告诉方鑫这个消息的时候,这位80后的年轻党员略显犹豫,但随后向领导表示:“我之前预定了日期拍结婚照,日期已定,不好更改,所以我希望能请假一天拍照,其他的都没有问题,服从安排。”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落实到行动中,从方鑫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在重要时刻、紧急关头体现出的一名中共党员的党性修养,更感受到一名年轻地质工作者对地质事业的忠诚和奉献。
地质工作者就是这样,他们不像一般上班族那样有着窗明几净的工作环境,也常常享受不到与家人团聚的温馨,但“三光荣”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矿职工投身地质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正如江苏地质一队队长田开洋在每年新进职工培训上强调的,地矿事业给予年轻人的,不是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这里不仅有锦绣的山河,也有泥泞的土地。但只有在泥泞的土地上,才能更深刻地留下成长的足迹;只有沐浴过日炙风筛,才能更坚韧地扎根在地质的土地上。有了这样的感召,一群群蓬勃向上,立志为地质事业默默奉献的地质人,构建出第四分院,乃至江苏地质一队光辉的未来。
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熟练的水手,安逸的环境也磨砺不出坚韧的地质人才。自承接铁路项目以来,第四分院已培养出2名分院技术负责、4名现场技术负责以及多名经验丰富的现场技术人员。4年多来,第四分院在队、院领导的关心帮助下,不断成长,不断壮大,不断辐射业务范围。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南都留下他们奋斗过的痕迹;铁路、地铁、输电线路、供水工程,每一个项目的圆满收工,都在书写着他们浓墨重彩的事迹。 (地质一队 王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