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海洋院在南通累计监测评估1万公顷互花米草
发布时间:2025-03-28 15:23:45 [字体:+ 放大 | + 减小]

面对全球百大入侵物种之一的互花米草治理,海洋院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破局生态治理难题。自2023年7月至2025年3月,该院构建了“地质本底调查-治理方案编制-动态监测评估”全链条治理体系,在南通200多千米的海岸线实现1万公顷互花米草精准清除,已累计完成200多平方千米的高精度无人机正射影像航拍、300多站次的监测指标取样与分析,编制治理技术方案、监测方案及评估报告13项,为全国互花米草治理提供了“江苏地质方案”。

前瞻布局,科学调查。海洋院作为我省服务海洋地质技术支撑单位,早在2017年就前瞻性启动了互花米草治理研究工作,持续积累地质数据与技术储备。2023年,国家启动互花米草除治专项行动,我省迅速响应,明确自2023年起,三年内将完成沿海2万余公顷互花米草的治理工作。海洋院迅速组建专业项目团队,通过持续的现场勘查和生态监测,海洋院准确掌握了互花米草的分布情况、地形特点、生长动态及治理难点,为科学合理地规划治理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治理,精准施策。2023至2025年间,海洋院项目团队对南通市1万余公顷互花米草治理区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评估,采用了围堰水深测量、深翻与旋耕深度测量、多图斑样方调查以及无人机航拍技术,最终形成内容详尽的除治监测报告、复发监测报告。项目团队深入分析了不同治理方式的效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成效资料。这些工作为科学评估治理效果、优化治理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省2万余公顷治理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动态监测,长效防控。项目团队通过定期现场巡查、多期多指标现场取样、无人机正射影像航拍、多期监测报告编写等一项项紧凑扎实工作,详细分析了互花米草除治前、中、后生态环境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合理评估互花米草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影响,为后续科学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除治前

除治后

截至目前,南通市已累计除治互花米草1万公顷,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治理任务,互花米草入侵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下一步,海洋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持续深耕技术创新,运用更高精度影像、加大监测频次等手段,对治理区域开展全生命周期监测评估,为实现互花米草治理的高质量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结合南通市沿海滩涂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模式的生态修复类型,做到“科学修复、精准修复、系统修复”,为科学推进南通市滨海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江苏沿海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海洋地质智慧和力量。(海洋院 孙祝友)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