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调院再次支撑宜兴市申报成功天然富硒土地近16万亩 |
发布时间:2024-10-24 14:19:45 [字体:+ 放大 | + 减小] |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全国第四批18个天然富硒土地,宜兴市张渚镇、丁蜀镇、湖㳇镇等天然富硒地块位列其中,这是继宜兴市太华镇、淮安市淮安区之后,省地调院第三次支撑申报并获得国家认证的天然富硒地块。3个地块的土壤硒含量均值分别为0.57 mg/kg、0.51 mg/kg和0.71 mg/kg,认证的富硒土壤面积高达159994.6亩。 宜兴市的成功申报来源于扎实的工作基础。2003~2008年开展的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宜溧山区分布有面积最大、集中连片、物源明确的天然富硒土壤。2018年开展的矿地融合试点项目“宜兴市太华镇富硒土地详查与开发利用示范”,以太华镇为试点,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了天然富硒资源价值实现途径,建立了天然富硒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和江苏首个天然富硒稻米生产示范基地,打造了“富硒康养小镇”的名片,经济效益显著,为江苏省探索富硒等特色优质土地资源高质量开发和系统保护提供了优秀样板。 为扩大富硒地域特色品牌的影响力,省地调院、宜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宜兴市太华镇人民政府即将共同实施2024年矿地融合项目“江苏南部典型丘陵生态涵养区多种资源统筹开发利用与深化矿地融合示范”。该项目将立足太华镇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富硒康养生态产业。张渚镇、丁蜀镇和湖㳇镇正是太华镇周边乡镇,本次成功申报为后续全域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矿地融合示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渚镇、丁蜀镇和湖㳇镇的土壤富硒成因与太华类似,富硒地质体长期因构造抬升而风化剥蚀,地表水结合地下水将富含硒的母质源源不断的向下游搬运,在地势低洼的山前冲积平原沉淀下来并不断富集,最终形成了硒富集区,因此富硒土壤面积大、硒含量稳定。 本次,张渚镇共计认证绿色富硒土地29420.72亩、无公害富硒土地16165.05亩,在3个地块中耕地面积相对较大,水稻富硒率达80%,富硒一产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依托区内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张渚镇以毛竹、茶叶、板栗、中药材、银杏等为重点,与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合作,深度挖掘“硒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计划打造富硒玫瑰园等多个集研发推广的示范基地。 宜兴市张渚镇(北门村、犊山村、五洞村、善卷村、祝陵村、芙蓉村) 天然富硒地块边界核定图 丁蜀镇共计认证绿色富硒土地56203.35亩、无公害富硒土地12937.01亩,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依托,发挥天然富硒土地资源优势和完备的电商服务平台优势,重点打造富硒百合、富硒果品、富硒生物农业(综合利用)等特色产业,逐步构建富硒文化体验基地,进行种植、加工、文旅一体化经营。 宜兴市丁蜀镇(建新村、滕里村、陶渊村、定溪村、洑东村、上坝村、大港村) 天然富硒地块边界核定图 湖㳇镇共计认证绿色富硒土地34160.59亩、无公害富硒土地11107.85亩,拥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特色园,已发布宜兴市湖㳇镇现代农业专项规划(2022-2035年),将突出发挥特色山地农业产业资源,以硒促农,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招引生命康养、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打造富硒康养旅游项目,推动种植业和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 宜兴市湖㳇镇(竹海村、洑西村、东兴村)天然富硒地块边界核定图 宜兴市天然富硒产业的发展在宜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正稳步推动,其成果也是省自然资源厅“矿地融合”探索实践的重要体现。下一步深化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省地调院将针对宜兴市高硒背景区进一步开展富硒土地详查,摸清富硒土地资源家底,并结合地方实际,编制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广的市级和镇级富硒产业发展规划。最终形成功能丰富的宜兴市富硒产业集群,实现多种资源利用高效、富硒农业结构优化、富硒服务业蓬勃发展、富硒关键技术赋能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省地调院 崔晓丹) |
|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