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沈轩宏 站好重大工程建设的地质勘察第一岗
来源:交汇点 发布时间:2019-09-10 08:34:43 [字体:+ 放大 | + 减小]

9月8日,新华日报交汇点寻访江苏最美地质工匠全媒体展映活动正式上线,首期刊发了水文海洋院沈轩宏的事迹材料,原文如下:

 

视频拍摄:魏琳娜  视频编辑:魏琳娜

原以为搞地质勘察的必然是五大三粗的糙汉子,没想到,记者眼前的沈轩宏,文质彬彬,细声细语,更像个大学教授。

沈轩宏,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淮阴分院院长。199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后,沈轩宏在这个“并不是当年高考填的第一志愿”的行业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他们院港珠澳大桥、大连跨海湾大桥、肯尼亚蒙内铁路等多个重特大项目的地质勘察技术负责人。

地质勘察是基础建设蓝图变为现实的“第一步”。勘察工作做不好,后续的各个施工环节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沈轩宏所在的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简称省水勘院,下同)是业内公认的“水上铁军”,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水平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沈轩宏工作后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是无锡到宜兴的一条一百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勘察。“我们跟着几个师傅,每天一大早骑个自行车,沿着公路进行地质调查。”他说,“那时还用手摇钻,可以取出地下5米深度的土样,这个工具全部靠人力驱动,很累人。”这是他第一次体验野外生活,“和在学校的反差还是蛮大的”。施工一线毕竟是野外,都是泥沼、草地,有的地方好走,有的地方不好走,一天下来大学生们都变成了“泥猴儿”。这个项目历时两个多月,一共调查了2000多个地质点,有人吃不了这个苦中途就退出了。

时至今日,南京三桥、四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等省内重大工程建设,都曾留下沈轩宏的身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南京三桥的勘察,为了更直观地把主墩的地质情况展示出来,我们引进了立体成图。”当时还是2003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不太先进,很多技术人员更习惯传统操作。沈轩宏等项目成员一边查资料一边加班“恶补”这方面的知识,最后终于把立体的地质剖面图给研究了出来。他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江苏省如东LNG接收站项目,勘察时值盛夏,海上风浪特别大,但是工期要求特别急,项目组就想办法搭建了双层的钻探平台,有效地减少波浪的起伏的影响,最后顺利完成了任务。

2004年,港珠澳大桥勘察的消息一经传出,希望参与“创造世界桥梁史奇迹”的国内顶尖团队纷纷毛遂自荐。江苏省水勘院凭借精湛的水上作业技艺,不仅突出重围,更成为了勘察牵头单位。院里将这项重任交给了沈轩宏等几个团队。三十八度高温的珠海,他带领团队奋战在伶仃洋上,挥汗如雨,仔细地辨别钻孔中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体,为大桥的桥墩选择可靠的桩端持力层。“港珠澳大桥前后进行了四次勘察,一次比一次深入。最早的是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工程预可行性设计阶段的勘察,到2007年的时候又做了工程可行性设计阶段勘察,到2009年的时候我们完成了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最后在2011年完成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勘察。”沈轩宏说,港珠澳大桥项目重大,不能出一点差错,每个一桥墩我们都要为它们找到最理想的基础持力层。

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的勘察难度不亚于港珠澳大桥,也是集桥、岛、隧三种交通建筑形式于一体,其海底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岩溶特别发育。沈轩宏和他的团队再次迎难而上。大连的冬天零下十几度,海浪特别大,打到甲板上海水数秒成冰。因为甲板结了冰很滑,他们只能俯下身子慢慢往地前爬。通过大胆创新技术,他们查明了场区的地层和构造分布,让大桥成功地避开了不良地质体和断裂构造。

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省水勘院积极走出国门。2012年起,沈轩宏带领团队克服境外施工条件艰苦、技术要求高等困难,先后完成了坦桑尼亚输气管道工程、肯尼亚蒙内铁路、内马铁路等多个国外项目的综合勘测工作。境外工作期间,沈轩宏积极筹建院肯尼亚分公司,并于2014年完成了苏肯地质勘测公司的注册、基地寻购和业务开拓的多项工作。

沈轩宏第一次“走出去”,是马拉维的一条一级公路。“当时最难的是语言沟通,那时我们的英语十分不熟练,手机还不像现在这么先进,翻译很不方便,我记得去海关谈清关时,两个同事在那边谈,就让另外一个人抱着笔记本电脑,哪个词不会就赶紧上电脑查,我们的英语就是这么逼出来的。意料之外的还有这个国家的交通条件非常差,车辆也很破旧,有一天从工地回来,在下坡时刹车突然失灵。为防止车辆失控,司机紧急把车撞停在旁边的陡坡下,碰撞中沈轩宏锁骨骨折。但就是这样,他还是坚持工作到了项目结束。

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更为艰辛。沈轩宏为此在肯尼亚整整待了八个多月。“海外项目一方面是条件复杂,另外一方面是来回调遣比较困难,所以一般一个项目去了要把它做完才回国。”当时的肯尼亚刚遭遇“西门商场”恐怖袭击不久,治安条件恶化,进行野外工作需要带着当地的军警。“整个铁路要穿过不同的地貌区,从海岸地貌、丘陵地貌再到高原,其中要穿过三个国家公园。非洲的国家公园很原始,范围也很大,有野生的狮子、猎豹等等,但因为铁路必须从中穿过,我们也只能带着配枪的安保人员来保护。有一天晚上我们住在厢式货车的车厢里休息时,有象群经过,床都在晃。”他说,跟国内项目不一样,海外项目不仅生活条件困难,技术上也有难度。因为在国外,很多的资料都得靠自己调查,仪器也要从国内运过去,最大一个仪器重达三吨多。他带领勘测团队,认真作业,科学研判,从印度洋之滨到内罗毕高原,查明了近五百公里的铁路沿线黑棉土的分布、提供了深挖路堑的设计参数、建议墩台的基础形式、选择钻孔桩的持力层等,为第一条完全采用中国规范的大型铁路的成功修建提供了翔实的地质勘察成果。

做勘察工作,经常要攀高山、穿丛林、趟山溪、过荒原、趟潮水、踩礁石、战风浪……野外勘察,特别是境外勘察,既辛苦又危险,生活既单调又寂寞,每天与笨重的机械、泥土、油垢打交道。坦桑尼亚的项目是一个500多公里长的输油气管道,他在那里一待就是五个多月,中途还感染了虐疾,“那儿的蚊子防不胜防,再热的天也得长衣长裤全副武装。在沈轩宏看来,地质学理论日新月异,地质工作手段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地质工作者必须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不断充实自己。坦桑尼亚输气管道项目需要穿越27km长的海沟,勘测工作涉及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物探、海域测量等多个专业。为了尽快掌握这些专业的技能,沈轩宏每天加班到深夜给自己“充电”,成功攻克了地层复杂、气候多变、海底障碍物众多等技术难点,查明了已建管线在深海的精确位置、管线经过区域的软土分布及性质、海洋水文及气象等情况,圆满完成了项目。

干这行最大的乐趣和苦趣在哪里?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想了想说,最大的乐趣可能来自成就感:2008年,跟家人去浙江,大巴开上杭州湾大桥时,他非常激动地向家人介绍说,这个桥墩是自己当时工作的地方……而最大的苦趣则来自对家人的亏欠,平时动不动在工地一呆几个月,没空管孩子。

目前,沈轩宏正在忙一个秘鲁的项目,装着勘探设备的集装箱即将运往秘鲁。“这是我们在秘鲁的第一个项目,一定要做好。那儿的码头海浪特别大,要求我们在今年的窗口期完成工作,一旦在这一年的窗口期做不完,就得拖到下一年。现在可以说在争分夺秒。”(文:宋晓华  朱书闻  摄:范俊彦)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