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
发布时间:2016-08-05 10:58:50 [字体:+ 放大 | + 减小]
第一章  总则
 
    一、目的
    《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 28号)等文件精神,合理保护开发地质环境资源,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灾害。
    二、依据
    (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 2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 28号);
    (二)《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号公告)、《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三)《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十二五”期间常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常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四)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五)历年来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及治理成果。
    三、适用范围
    本规划的适用范围包括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金坛市,总面积约4385km2
    四、规划期限和基准年
    本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规划期2011-2020年,规划近期2011-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20年。
 
第二章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现状
    常州市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灾害。
    (一)地面沉降
    常州市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具分布广、灾情重的特点,以戚墅堰~横林一带最为严重(见附图1)。
常州市地面沉降始发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于1976~1994年间,之后延续发展,至2003年,已形成了区域性地面沉降漏斗,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1300mm,累计沉降量大于200mm的地区面积830.75km2、大于1000mm的地区面积102.33km2。“十一五”期间,因全面实行地下水禁采,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10年地面沉降速率除礼河~牛塘~庙桥~戴溪一带在10~30mm/a外,其余地区均在10mm/a以下,沉降态势明显趋缓。
    (二)地裂缝
    常州市地裂缝主要是由于集中超量开采地下水和岩溶塌陷引起,主要发生于1989~2002年间,共6处(见表1、附图1),分布在武进区和戚墅堰区,其中以戚墅堰~横林一带最为集中。
“十一五”期间,全市未出现新的地裂缝,已发生的地裂缝中,除孟瑶头~大坟头地裂缝在缓慢发展外,其余5处地裂缝活动均已趋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三)崩塌、滑坡
    常州市崩塌、滑坡灾害大多是由于不合理的切坡活动引发的,具备突发性强、危害较大的特点。据调查,全市崩塌、滑坡灾害点共39处(见附图2、附表1),主要分布在武进区、金坛市及溧阳市的低山丘陵;其中武进区16处、金坛市5处、溧阳市18处。
    (四)地面塌陷
    常州市地面塌陷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两类。
岩溶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采岩溶地下水引起的。1995年11月,横林镇红联村北部发生一处岩溶地面塌陷,影响范围约0.2km2。据调查,全市共有3处隐伏岩溶分布区,存在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分别位于戚墅堰东部~横林、郑陆~焦溪及芙蓉南部,总面积约50.72km2(见附图2)。
采空地面塌陷是地下采矿活动引发的。据调查,已发生2处采空地面塌陷,分别位于金坛市儒林镇和溧阳市社渚镇周城,另外,在金坛盐矿及溧阳上黄煤矿等地由于长期的地下采矿活动,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采空区,存在采空地面塌陷隐患。
    (五)特殊类岩土灾害
    常州市特殊类岩土灾害包括软土、砂土和膨胀土灾害。
    常州市软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主要分布在邹区~罗溪~春江以西、戚墅堰以东、滆湖~前黄及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见附图3),总面积约1112.17km2。软土承载力低、压缩性高,在外荷载作用下,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设工程会造成较大的破坏。
    常州市砂土以全新统粉土、粉砂、细砂等为主,主要分布在新北区西北部沿江一带及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面积约585.00km2。全新统砂土的特点是沉积时代新,沉积速度快,压密程度低,连接性差,在地震和动荷载强烈作用下,砂土易产生液化,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引发涌水、流砂及基坑壁坍塌等工程地质问题,影响到工程建设的安全。
常州市膨胀土以第四系下蜀组粘土、膨润土和凹凸棒石粘土三类为主,广泛分布在金坛、溧市西部的山前岗地区,总面积约570.00km2。该类土具备胀缩性、裂隙性、结构性及超固结性等特性,工程地质性能不稳定、强度变化大,开挖坡体遇雨易产生边坡失稳的问题。
    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规划期内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取决于影响地质灾害变化的自然条件变化、气候变化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变化等。
    在规划期内,全市地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可能性极小,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变化将是今后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和政府对地质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将会有所减缓,而人为引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特殊类岩土灾害将有增多、加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规划期内,地下水禁采仍将继续,由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将会进一步减缓。
    2、已发现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可能成灾。
    3、随着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将有增加的趋势。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也在加强,所引发的特殊类岩土灾害也将有所增多。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近年来,在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建立了市、区(市)、镇(街道)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建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成立了市、区(市)两级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落实了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队伍及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制度、防灾预案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推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与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行政规章性文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的管理程序,使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管理、有序展开的新阶段。
    (二)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03~2007年,先后完成了常州市区、金坛市和溧阳市的地质灾害调查,2008年开展了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2010年完成了武进区废弃露采矿山及地裂缝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另外近年来还开展了大量的地裂缝勘查工作,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类型、规模与分布规律,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评价了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与危害性;另外,对新出现的地质灾害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能及时地组织应急调查,采取避险和应急排险等防范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地质灾害搬迁与治理成绩显著
    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对横林孟瑶头、红联小学、戚墅堰沈家塘等一批危害严重的地裂缝灾害点进行了搬迁,对环太湖风景区、茅山风景名胜区等地区地质灾害点进行综合整治,不仅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而且极大改善了景观及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生态效益。
    (四)地面沉降控制效果明显
“十一五”以来,全市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采令,取得明显的控沉效果,沉降中心区范围不断缩小,最大沉降速率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40~50mm/a降至2010年的10~30mm/a,大部分地区沉降速率降至5mm/a左右。
    (五)群测群防网络初步建立
建立了适合实际的区(市)、镇(街道)、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一级均配备专门管理人员,逐个群测群防点落实了监测、预防责任人,编制了防灾预案,并全部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避险卡,对负责群测群防工作的镇(街道)、村级责任人员进行了较系统的培训。
    (六)地面沉降、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日趋完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常州市就已着手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而后又相继建立起地面沉降监测网。目前全市共有地下水监测井91眼、基岩深标1座、分层标1座、GPS测量点39个、水准测量点39个;上述监测网的建成及监测工作的展开在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七)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初见成效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地质灾害的科普宣传活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员及危险区的群众,开展识灾、防灾、避灾等技能的培训。通过广泛宣传,增强了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工程建设原因,部分地面沉降监测设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遭破坏的监测设施有待维护、更新,同时城市重点规划区及重要工程沿线的监测点有待加密;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灾害监测方法简单、手段落后,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金坛盐矿的地面形变监测工作也有待全面展开。
    (二)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的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但仍有一些隐患点的治理工作因缺乏资金不能及时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程。
    (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尽管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但仍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和行政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尚未完全走上正轨,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
 
    一、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常州市实际出发,以控制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以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为主要手段,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以改善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资源、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长远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常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
    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财产、资源、环境保护并重
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突出民生问题,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类活动聚集地、重大工程以及城镇重点规划区作为防治重点。“十一五”期间,全市90%以上的地质灾害是人为活动引发的,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兼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二)承前启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对“十一五”期间尚未完成的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展。对未来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需求,应适度超前预测,紧密结合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带动和推进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围绕江苏省和常州市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调查、勘查、监测预警和减灾、防灾工程,在空间布局和时间安排上要与省、市社会发展紧密衔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地方行政规章制度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的建设,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得地面沉降速率进一步减缓,危害较大的崩塌、滑坡灾害点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加大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密落实在经济活动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性、专业性、主动性和预见性,使全市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力争继续保持地质灾害零伤亡。
    (二)分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11-2015年)
    形成较完善的地质灾害地方行政规章制度、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和防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初步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按期开展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管理和监督,地面沉降继续得到有效减缓;全面推进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监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逐步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完成11处崩塌、滑坡灾害点治理工程。
    2、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形成完善的地质灾害地方行政规章制度、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和防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和预测的准确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按期开展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管理,使得地面沉降进一步减缓;建成覆盖整个金坛盐矿开采区的地面形变监测网,并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基本杜绝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完成24处崩塌、滑坡灾害治理工程。
 
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根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地质灾害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结合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强度等外动力条件,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可划分为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灾害易发区(见附图4、5、6、附表3)。
    (一)地面沉降易发区
分布在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武进区的广大平原,总面积1743.69km2,其中高易发区面积423.31km2,中易发区面积190.35km2,低易发区面积1130.03km2
    (二)地裂缝灾害易发区
分布在戚墅堰区沈家塘~武进区横林、马杭北、礼嘉西北、漕桥及横山桥附近,总面积22.70km2;其中高易发区面积8.46km2,中易发区面积5.66km2,低易发区面积8.58km2
    (三)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区
分布在武进区横山桥~焦溪、雪堰~潘家、新北区孟河镇北部、金坛市儒林镇西南部~溧阳市上黄镇东北部、溧阳市仙人山和溧阳南部、西部的丘陵、岗地,总面积637.34km2;其中高易发区面积13.02km2,中易发区面积89.42km2,低易发区面积534.90km2
    (四)地面塌陷灾害易发区
分布在戚墅堰东部~横林、郑陆~焦溪、芙蓉南部、金坛市西北部直溪~茅麓、儒林镇小圩煤矿、溧阳市上黄煤矿、社渚镇中巷铁铜矿等地,总面积111.56km2;其中中易发区面积24.64km2,低易发区面积86.92km2
    (五)特殊类岩土灾害易发区
软土灾害易发区分布在邹区~罗溪~春江以西、戚墅堰以东、滆湖~前黄和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为低易发区,面积1112.17km2
砂土灾害易发区分布在新北区西北部沿江一带及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为低易发区,面积585.00km2
膨胀土灾害易发区分布在金坛市、溧阳市西部的山前岗地区,为低易发区,面积570.00km2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常州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国土总体规划,以人口密集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以及旅游区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将常州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见附图7、8、9、附表4、5、6)。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1、地面沉降灾害重点防治区
    分布在戚墅堰区、天宁区以及武进区横林、洛阳、遥观、湖塘、礼嘉等地,面积511.90km2
地貌为冲湖积高亢平原,第四系松散层厚140m左右,发育多个含水砂层,人类工程活动以地下水开采为主,累计地面沉降量在600mm以上,2010年沉降速率除湖塘~礼嘉~戴溪一带在10~30mm/a,其余地区均在5mm/a左右。发育有5处地裂缝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继续实施地下水禁采,加大湖塘~礼嘉~戴溪一带地下水开采情况的检查及排查力度;城镇规划和项目建设中,应考虑地面沉降因素,预留一定的沉降量;加强城镇市政排水系统建设,防止地面沉降后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风险区划及地面沉降研究工作。
    2、地裂缝灾害重点防治区
    分布在武进横林孟瑶头~水利站~红联小学一带,面积8.46km2
地貌为冲湖积高亢平原,第四系松散层厚60~130m,发育多个含水砂层,下伏基岩为三叠系青龙组灰岩,岩溶较为发育,人类工程活动以地下水开采为主;累计地面沉降量在600~1200mm,2010年地面沉降速率5mm/a左右;发育有3处地裂缝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继续实施地下水禁采;开展孟瑶头及红联小学地裂缝的专业监测工作;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设工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建筑地基及结构的强度、刚度,同时配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风险区划及地裂缝研究工作。
    3、崩塌、滑坡灾害重点防治区
    分布在溧阳市天目湖镇平桥小梅岭~杨家冲~戴埠镇横涧的李家园~深溪岕一带,面积13.02km2
地貌为低山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岩性以侏罗系碎屑岩和石炭系、二叠系灰岩为主,断裂、褶皱较为发育,岩体较为破碎。发育11处崩塌、滑坡灾害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按附表1的治理规划完成11处崩塌、滑坡灾害治理工程,近期完成3处,远期完成8处(附图10);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设工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风险区划研究工作。
    (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1、地面沉降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分布在武进区横山桥镇~郑陆~新北区新桥~薛家~钟楼区~武进区牛塘~前黄一带,面积274.51km2
地貌为冲湖积高亢平原和水网化平原,第四系松散层厚120~140m,发育多个含水砂层,人类工程活动以地下水开采为主。大部分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在200mm以上,2010年沉降速率除新北区新桥北部在5~10mm/a、武进区牛塘~礼河在5~15mm/a外,其余地区均在5mm/a左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继续实施地下水禁采;城镇规划和项目建设中,应考虑地面沉降因素,适当预留沉降量;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
    2、地裂缝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分布在戚墅堰区沈家塘、武进区马杭北及礼嘉西北部,面积5.66km2
地貌为冲湖积高亢平原,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大于140m,发育有多个含水砂层,人类工程活动以地下水开采为主。戚墅堰区沈家塘、武进区马杭以北的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在600mm以上,2010年沉降速率在5mm/a左右,礼嘉西北部累计沉降量在400mm左右,2010年沉降速率在15~25mm/a;发育2处地裂缝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继续实施地下水禁采;开展戚墅堰区沈家塘地裂缝的监测工作;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设工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配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
    3、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区
    分布在武进区横山桥镇舜过山~芳茂山、雪堰镇夹山、庙堂山、四顶山、金坛市薛埠镇西部的茅山~青龙山、儒林镇西南部~溧阳市上黄镇东北部的水母山~金山、溧城镇仙人山、天目湖镇及戴埠镇南部的东山~大洪山一带,面积89.42km2。
地貌以低山丘陵及岗地为主,地形坡度较陡,组成岩性以志留系砂岩、二叠系灰岩及泥盆系碎屑岩为主,断裂较为发育,岩体破碎;共发育25处崩塌、滑坡灾害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按附表1的治理规划完成22处崩塌、滑坡灾害治理工程,其中近期7处,远期15处(附图10),同时长期开展3处崩塌、滑坡灾害点的监测工作;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设工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
    4、地面塌陷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分布在戚墅堰区东部~横林一带,面积24.64km2
地貌为冲湖积高亢平原,第四系松散层厚度60~120m,发育有多个含水砂层,基岩起伏较大,下伏基岩为青龙组灰岩,灰岩岩溶发育,基岩隆起区部分区段与含水砂层直接接触,承压水及岩溶水均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开采;发育有2处地裂缝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岩溶地下水的动态监测;继续实施地下水禁采;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设工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配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
   (三)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1、地面沉降灾害一般防治区
    分布在新北区薛家~罗溪以北、武进区横山桥~郑陆一带、奔牛~邹区以东以及滆湖周边,面积957.28km2
地貌以冲湖积高亢平原、水网化平原及新长江三角洲平原为主,第四系松散层厚度相较大,含水砂层发育,人类工程活动以地下水开采为主。大部分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在200mm以下,地面沉降速率在5mm/a左右;发育1处地裂缝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加强地下水开采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
    2、地裂缝灾害一般防治区
    分布在武进区雪堰镇漕桥及横山桥北,面积8.58km2
地貌以冲湖积高亢平原和水网化平原为主,雪堰镇漕桥第四系松散层厚度约70m,含水砂层呈多层状,累计地面沉降量小于200mm,2010年沉降速率5mm/a左右,发育1处地裂缝灾害;横山桥北Ⅱ承压含水层向北迅速趋向缺失,累计地面沉降量在200~800mm之间,2010年沉降速率5mm/a左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加强地下水开采的监督、管理;建设工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
    3、崩塌、滑坡灾害一般防治区
    分布在武进区东南部的凤凰山~龙泉山~酱缸山、新北区孟河镇北部的黄山~乌鸦山、金坛市薛埠镇西部、金坛市儒林镇西南部~溧阳市上黄镇东北部及溧阳市南部、西部的丘陵及岗地区,为崩塌、滑坡灾害低易发区,面积543.90km2
地貌以低山丘陵及岗地为主,地形有一定起伏,组成岩性以志留系砂岩、寒武系、震旦系灰岩、白云岩和二叠系灰岩为主,区内断裂较为发育,岩体较为破碎;发育3处崩塌、滑坡灾害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崩塌、滑坡灾害的巡查;按附表1按附表1的治理规划完成2处崩塌、滑坡灾害点的治理,其中近期1处,远期1处(附图10),同时长期开展1处灾害点的监测;建设工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
    4、地面塌陷灾害一般防治区
    (1)岩溶地面塌陷一般防治区
    分布在武进区郑陆~焦溪、芙蓉南部、面积26.08km2
地貌为冲湖积高亢平原,松散层厚度60~120m,下伏基岩为二叠系青龙组灰岩,人类工程活动以地下水开采为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岩溶地下水开采的监督、管理;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设工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
    (2)采空地面塌陷一般防治区
    分布在金坛市西北部直溪~茅麓一带、儒林镇小圩煤矿、溧阳市上黄煤矿、社渚镇中巷铁铜矿等地,面积60.84km2
地貌为冲积平原及岗地,地形有一定起伏,金坛盐矿开采深度在700~1200m,儒林镇小圩煤矿、溧阳市上黄煤矿、社渚镇中巷铁铜矿均已停采;发育地面塌陷灾害2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地面塌陷灾害的巡查力度;在金坛盐矿矿区全面推进地面形变监测网的建设工作,并开展监测及研究工作;加强区内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在采空区内进行工程建设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
    5、特殊类岩土灾害一般防治区
    (1)软土灾害一般防治区
    分布在邹区~罗溪~春江以西、戚墅堰以东、滆湖~前黄及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面积1112.17km2
地貌以冲积平原、水网化平原为主,岩性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埋藏较浅,厚度一般在3~7m,多呈流塑状,压缩性高、强度低。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强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格审批程序;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查清软土的分布特征,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和基础型式。
    (2)砂土灾害一般防治区
    分布在新北区西北部沿江及金坛市直溪~指前,面积585.00km2
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全新统砂层岩性以粉土、粉砂、细砂等为主,埋深一般3~6m,厚度一般在5~10m。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强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格审批程序;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查清砂土的分布特征,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案及地基处理方法。
    (3)膨胀土灾害一般防治区
    主要分布在金坛市、溧阳市西部山前岗地区,面积570.00km2
地貌以岗地为主,地形有一定起伏,岩性以粉质粘土、粘土为主,分布面积较广,厚度较大,最大可超过60m。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开展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实施安排
 
    一、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研究工作
    (一)地质灾害跟踪调查评价
    《规划》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地质灾害跟踪调查评价,适时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变化、发展趋势等情况。核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功效,及时总结治理工作经验。开展以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为主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为防灾治灾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2015年前完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风险区划工作,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二、群专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一)崩塌、滑坡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崩塌、滑坡等突发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重点是群测群防,监测应统一要求,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目前,对于危害较大的崩塌、滑坡灾害已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共16个崩塌、滑坡群测群防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今后每年不断调整、完善群已有的测群防网络,并逐步安装监测设备,提高群测群防水平。
    (二)地裂缝及地面塌陷监测点网建设
为更好地了解地裂缝的变化特征,计划于2020年前在武进横林孟瑶头、红联小学及戚墅堰沈家塘3处地裂缝开展地裂缝监测工作;计划于2020年前建成覆盖整个金坛盐矿开采区的地面形变监测网。
    (三)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以现有的突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为依托,结合专业的监测工作,联合气象、水利等部门在2015年前建成覆盖全市、响应及时、应用简便的汛期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三、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汛期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处置机制、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落实相关责任。计划于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区(市)二级应急体系。
    四、地质灾害防治程
    (一)崩塌、滑坡治理工程
    对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地质环境资源的崩塌、滑坡灾害,进行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勘查、设计和治理。计划于2015年前完成11处崩塌、滑坡灾害的治理,2015~2020年完成24处崩塌、滑坡灾害的治理,使市内危害较大的崩塌、滑坡灾害点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对4处崩塌、滑坡灾害开展长期监测。
    (二)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程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程是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所采取的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的措施,工作阶段以年为单位,具体任务随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灾害类型、大小、危害程度等发生变化。根据常州市2001~2010年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和应急处置情况,应急处置工程数量按每年4处列入防治规划中。
    (三)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由城建、交通、水利等部门,结合各行业相关规划,对在建和拟建的重要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将工程建设活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一并纳入建设内容,并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
    五、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立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计划2015年前,初步建成全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的图数一体化管理,至2020年,建成完善的全市地质灾害监控空间信息网络,形成数据获取、分析、信息发布“一条龙”的工作框架,提高工作效率和地质环境管理水平,为减灾、防灾和决策指挥服务。
    六、近期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安排
    常州市近期地质灾害防治所需经费为980万元,主要防治项目及资金概算见下表。
    常州市近期(2011-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概算表
    项目名称 预算资金(万元) 合计(万元)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660 980
    地质灾害跟踪调查评价 50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40
    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50
    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40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40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程 100
 
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即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的逐级负责制,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地质灾害防治又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的系统工程,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各自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规划》科学高效地实施。
    二、完善行政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进一步完善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配套的地方性行政规章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观念,完善管理职能,确保管理到位,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严格按照省人大《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的要求,执行地下水禁采令;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格执行备案制度,对评估认为可能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工程,应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
    三、建立多元化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逐步建立并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勘查、治理和应急处置,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根据“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对地质灾害的诱发者及治理后的受益者,要承担治理责任,对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治理工程,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投资,给予一定奖励,逐步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监督评估机制、保障实施效果
    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跟踪规划的实施情况,组织专家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建议,作为今后规划调整和修编的重要依据。严格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将规划执行情况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监察的重要内容,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要求,明确执法责任和程序,提高执法效率,强化执法监督。
    五、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
    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使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市以及下辖各区(市)应制订培训计划,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作为加强预警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灾、抗灾的水平与能力。
 
第七章  附则
 
    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附图、附表以及编制说明。
    本规划自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
    本规划每5年修编一次。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