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英模录35:省地调院自然资源卫星中心——创新融合 赋能美丽江苏建设
发布时间:2025-04-18 15:57:55 [字体:+ 放大 | + 减小]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主要负责自然资源江苏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与运行维护,指导市县节点建设运行,承担省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共享、业务应用和推广普及工作,承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研究和技术支撑。卫星中心现有职工60余人,党员人数超三分之一,多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是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2018年获批为全国首批省级卫星中心之一,2023年在首次全国省级卫星中心建设考评中获得第一名,2024年获评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

卫星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锐意进取、融合创新,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逐步成长为全国一流省级卫星中心。

荣誉成就

自然资源系统青年文明号,2021年,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委员会;

省级机关青年文明号,2021年,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2023年,省自然资源厅和省人社厅联合表彰;

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2024年,自然资源部和人社部联合表彰;

省级机关服务高质量发展先锋行动队“标兵党支部”, 2024年,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主要事迹

融合凝聚 “红色动能”,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

卫星中心党支部积极探索、打造运用“两先一融”党建工作法,不断丰富“监测先锋”特色支部内涵,建设“四强”党支部,党建与业务融合创新、汇聚“红色动能”,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建立“两先一融”党建工作法,落实“两先”,即党建先行、先锋先行,支部书记落实主体责任,支委践行“一岗双责”带头承担重大课题,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聚焦“一融”,即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找准结合点、提升融合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美丽江苏建设工作实践。深入推进“监测先锋”特色支部建设,坚持“三个一线”行动,建立“书记项目”,设立“党员示范岗”,把党旗插在科研项目组,亮身份、树标杆、当先锋,为院党委“地调先锋”党建品牌增色添彩。多次获评院、局、厅先进基层党组织,多次受邀在全国性会议做典型报告,彰显“监测先锋”支部特色。2024年12月,获评省工委表彰服务高质量发展先锋行动队“标兵党支部”。

激活创新“星质力量”,赋能美丽江苏建设

卫星中心在地勘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中勇于探索走在前列,开展市、县级卫星分中心建设,构建了全国一流的陆海统筹卫星应用体系,卫星应用技术逐渐成为拓展地质工作宽度、广度、深度的新质生产力,服务保障重大项目,赋能美丽江苏建设。

聚焦“国之大者”,服务粮食安全。构建全国唯一的省级土地卫片执法“日监测”卫星遥感监测机制,助力全省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大幅下降。2023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做了专题报道。

建设“水韵江苏”,服务生态文明。编制了全国首个《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编制指南》;技术支撑“江苏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国家“山水工程”,获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实现江苏零的突破;助力“江苏太湖流域水源涵养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入选国家级示范工程,获中央奖补资金3亿元;牵头开展全省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变更核查、全省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等工作,是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支撑的主力军。

构建“数智模式”,服务调查监测。承担“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设”国家试点,首创“星地一体化”监测模式,获部科技司、调查监测司主要领导专程调研和高度认可,“数智模式”在全国推广。开展“国家重点战略区域自然资源监测评价方法研究与大运河(苏北段)应用试点示范”国家试点,成果作为《自然资源部简报》(2024年第7期)下发全国各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学习,向全国展示江苏示范。

守护“蓝色国土”,服务海洋治理。将浒苔防控列为重点“党支部书记项目”,助力江苏成为全国唯一自主开展海洋生态监测预警的省份,获自然资源部多次通报表扬,让卫星“天眼”覆盖从山顶到海洋的江苏全部国土。2024年,技术牵头成功申报中央增发国债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服务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守护好、利用好江苏“蓝色国土”贡献科技力量。

美丽江苏“春色满园”,勇挑大梁成效彰显

卫星中心运用“天-空-地”一体化数字技术,坚持“陆海统筹”“数实融合”,通过实施一系列调查、监测、评价,在“美丽江苏”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质量发展先锋队建设成果丰硕,生态、经济、社会成效显著。

生态成效:开展“国家山水”工程智慧监管、全省矿山环境与土地复垦监测、黄海海域浒苔绿潮遥感监测等卫星应用工作,动态掌握全省生态系统数量、分布、质量、结构、功能等本底及变化情况,依托海洋国债项目构建江苏沿海生态监测网络,形成全省重点区域、流域生态风险形势研判和预警能力,为江苏构筑起“从山顶到海洋”的全方位、立体化生态监测保护网,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行跟踪监管和实施评估,成为加快推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成效:发挥技术优势,陆海统筹,有力支撑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各类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美丽江苏建设。参加的江苏“国家山水工程”累计投资达到60亿元以上,省级“山水”工程总投资35亿元以上,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7.98亿元。卫星中心自身经济发展也取得良好成效,中心经济多年稳定高位运行、高质量服务、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省市县卫星数据统筹、双向共享,为各级财政节约卫星数据获取资金超亿元。

社会成效:建立了覆盖全省的“1+13+N”的卫星应用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对接政府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服务全社会卫星应用,为省水利厅河湖岸线监测、省农业农村厅耕地非农非粮化监测、省应急厅突发事件实时监测、省生态环境厅和公安厅有害垃圾非法处置监测,以及地方城管部门绿化防尘监测等提供了卫星遥感技术支撑,成为多个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遥感特色科普活动,每年常态化开展科普讲座、走进校园活动等科技为民服务,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过往,皆为序章;未来,最为可期。

卫星中心将满怀信心、不懈奋斗,不负韶华岁月,无愧组织期许,以更大的干事创业激情、更佳的科研工作业绩回馈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41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