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英模录21:环境地质研究所——党业融合,构筑自然资源保护基石 |
发布时间:2025-03-12 11:00:28 [字体:+ 放大 | + 减小] |
★ 基本情况 环境地质研究所是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二级部门,共有职工47名,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25人。拥有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数字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被共青团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委员会命名为自然资源系统青年文明号。 ★ 荣誉成就 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由自然资源部评定; 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3年由自然资源部评定;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年由国土资源部评定;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9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评定; 江苏省地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2023年分别由江苏省地质学会评定; 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2023年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评定;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由江苏省测绘地理学会评定。 ★ 主要事迹 环境地质研究所始终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紧密围绕自然资源中心工作,全力打造水资源调查、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防治、地下空间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等核心竞争力。 开展地下水调查监测,支撑地下水资源管理 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创建“水动力”特色党支部,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江苏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国考点水质样品采集是这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要全程使用手机APP拍摄、记录、上传。面对每年7至8月的丰水期和11至12月份的枯水期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环境所党支部第一时间成立党员先锋队,以“只争朝夕”的干劲,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持续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区划-管理全链条路径探索,为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思路。支撑厅调查监测处编制《江苏省地下水资源调查技术方法指南》、《江苏省水资源基础调查技术细则》等,全面开展全省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 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服务“双碳”目标 建成并投运我省首个“咸水层+油层”复合型 CO2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助力打造集CO2捕集、运输、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开展“咸水层+油层”复合型封存试注试验,该示范工程已注入并封存二氧化碳约2400吨,相当于每年植树造林4000亩、12万棵,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开展地面沉降监测,服务城镇地质安全 二十年如一日开展地面沉降监测工作,扎实推进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工作,在2023年自然资源部76个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并组织筹办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防治省际联席会议,“三省一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在部地勘司的见证下,签署了新一轮《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区域合作协议》。 开展地下空间调查,服务国土空间优化 先后完成南京市、苏州市地下空间试点工作,其中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苏州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试点”成果——“透明苏州”数智平台在“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中展出,获得广泛关注。支撑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启动了全省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试点工作,联合南京理工大学共同申报的“江苏省数字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获省发改委批准同意建设。 开展城市地质调查,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先后完成沿海、苏南综合地质调查,镇江、徐州、常州、无锡、连云港等城市地质调查,形成以查明地质结构、摸清地质资源禀赋、探明制约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为核心的成果体系,主动服务城市规划布局、地质资源开发与地方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