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英模录12:李益斌——行动的力量 |
发布时间:2024-12-13 15:03:32 [字体:+ 放大 | + 减小] |
李益斌,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2月生,江苏句容人,硕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注册测绘工程师。历任地质四队苏州工勘院测绘分院测绘工程师,岩土所监测工程师,岩土所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主持工作),现任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副院长、纪检负责人。 ★ 荣誉成就 省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由江苏省总工会授予; 江苏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第十一届先进个人,2023年由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评定; 省文明职工,2022年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总工会评定; 苏州市劳动模范,2018年由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 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百名建设功臣”,2017年由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评定。 苏州市好青年,2015年由共青团苏州市委员会评定; 第一届“苏州市青年新锐设计师”,2024年由苏州市住建局、工信局、文广旅局评定; 局“建功‘十三五’”突出贡献标兵,2021年由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评定。 ★ 主要事迹 李益斌同志,能够勤勉履职、开拓创新、甘于奉献,团结带领全所职工发挥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以地质报国的执着信仰和精湛过硬的专业能力、显著的工作成果,诠释了新时代地质人不负韶华的绚丽青春,展现了为苏州市轨道交通等地下空间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彰显了江苏地质人的美丽风采。 率先垂范,争当地质先锋 李益斌同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力建强支部战斗堡垒,锚定党建与中心工作相融相促同频共振,把真信真学真用贯穿始终,认真组织党员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在中心工作、科技进步、安全生产等工作中,注重更好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派党员担任重要项目负责人,聚焦中心、勇担使命,让党旗飘扬在深基坑围护设计与监测项目一线。他严格自我要求,带头加班加点、带头值守现场、带头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不论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坚持到项目现场检查督促,不怕苦不怕累,注重发挥示范表率引领作用。和支部同志们集体创作自编自演微电影《行动的力量》,展示“行动支部”精彩的奋斗历程和建设成效,以文化人凝聚全所职工履职尽责团结拼搏的内生动力。 迎难而上,彰显担当作为 李益斌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担负的职责使命,在担任单位承接的第一个轨道交通建设测量和监测工程——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项目现场负责人时,面对环境差、工期紧、任务重的现状,他没有退缩,日夜驻扎工地,与项目组同事并肩作战,全程紧抓施工质量,监督每一个环节,得到了业主和相关单位的好评。之后,顺利完成苏州轨道交通7号线第三方测量检测与监测项目、无锡地铁3、4号线第三方监测、苏州金鸡湖周边水环境治理、连云港徐圩新区地下管廊监测等近百个监测项目,其中徐圩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获住房城乡建设部市政公用科技示范工程。他积极参与地质灾害巡查与监测,为突发地质灾害点提供了及时、高效的应急勘查设计与监测技术服务,多次收到业主单位的锦旗、感谢信等。他主动服务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应急管理局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指导。他善于组织管理协调,发扬“求严谨、当先行、铸精品、塑诚信”的企业精神,以之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把每一名职工培养成靠得住、站得出、冲得上的优秀地质人。在省属地勘单位事企分离改革期间,经常深入项目一线、与职工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及时、准确地向职工传达改革进展情况,与干部职工开展一对一的谈心谈话,全面了解干部职工思想动态,针对个别职工情况,尽可能解决工作、生活难题,做好稳定工作,助力改革顺利推进。 勤于钻研,勇攀技术高峰 李益斌同志,注重技术提升,从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规范。注重总结积累,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沿海地区管廊建设基坑变形规律探讨》《软土地区深基坑监测及变形特性分析》分别荣获全国注册测绘师优秀论文特等奖、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地铁盾构隧道长期沉降灰色理论预测模型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BIM的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结题工作,获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他积极完成《国土空间地质安全智慧防控示范工程》的子课题—《地下轨道交通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期地质风险防控示范工程建设)》研究工作。科研项目《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地下工程结构变形量测关键技术研究》(2021KY007),野外实验验证工作已完成,正在编制总结报告。以单位名义参编出版《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监测技术指南》《GNSS测量技术》《地理国情调查与监测技术》等教材,参与编写测绘类专业教材《地籍测量》等。同时,积极引导职工参与科研申请和科研工作的实施,大力推行监测信息化平台使用,实现所有在做监测项目上传至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他不断加强部门职工特别是青年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开展工程监测职业技能,为培养优秀人才,提升部门综合实力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