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英模录5:吴志强——万水千山寻宝藏 青春年华献地质
发布时间:2024-10-24 16:33:36 [字体:+ 放大 | + 减小]

吴志强,曾任原江苏华东基础地质勘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男,1966年1月出生,安徽无为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21年2月退休。

★ 荣誉成就

江苏省劳动模范,2016年由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

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2013年由中国地质学会颁发。

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2016年、2020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颁发。

“九五”重大地质找矿成果奖实施层有功人员,2000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评定。

全国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二等奖,2007年由国土资源部颁发。

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3年由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评定。

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5年由南京市人民政府评定。

徐州市地质找矿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由徐州市国土资源局评定。

年度科学专家公益人物,2024年由南京市延陵荟公益服务中心评定。

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一等奖,2014年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颁发。

★ 主要事迹

在广袤无垠的地质勘探领域,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探索者——吴志强,他以无畏的探索勇气、深厚的知识背景和不懈的拼搏努力,在地质找矿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江苏地勘行业的一面旗帜。他长期以来所展现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地质工作者的完美诠释,也无一不深刻体现着地质人的使命和担当。


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坚守地质报国初心

吴志强对地质事业满怀热爱,在地质科学领域有着执着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工作之初他就立下了以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使命,致力于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这一地质报国初心。参加工作三十余载,他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致力于矿产资源勘查与技术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数十个矿床的勘查任务,所承接的地勘项目涵盖地质勘查与技术服务类、工程咨询类、水工环地质调查类、生态环保及综合研究类等多个专业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他主持及参与的“福建省尤溪县梅仙矿区铅锌矿”勘查工作成绩斐然,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找矿成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完成的“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接替资源勘查”深部找矿项目,新增资源储量综合评价达到“大型规模”,经济价值高达17.52亿元,可稳定提供约1000余个就业岗位。该项目成果已提交相关生产单位,并成功应用到矿山生产勘探及日常生产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除了积极参与国家(省部级)的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申请外,他还踊跃参与省外地质勘查立项工作。对承接项目的施工管理和技术质量严格把关,凭借精益求精的态度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赢得甲方高度信赖,扩大了单位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地层、构造、岩石,地质地貌在变;技术员、技术骨干、项目负责,工作职务在变,而永恒不变的是他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勘查找矿的地质报国初心。无论面对何种局面与困难,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始终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


勤学善思、玉汝于成,不辍开拓创新步伐

吴志强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地勘工作者,也是一名矢志创新的地勘科技人。他持之以恒加强学习,深入钻研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业务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始终秉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高度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实际勘查工作中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的模范引领作用,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地质找矿和地学研究经验,为单位的地质勘查与管理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接替资源勘查”深部找矿项目施工过程中,为有力推进该项目进度,面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施工难度巨大的困境,他与项目组主要人员齐心协力,反复论证,大胆提出六个创新点,最终成功克服重重困难,使该项目得以顺利完成且保质保量,取得重大成果。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技术、勇挑工作重担,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专业技术工作。2019年4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吴志强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启动并试运行,当年12月,成为江苏省省级机关首批授牌的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作为组长,主持完成了两个“省333培养工程”资助研究项目,组织实施的栖霞山铅锌矿项目,深部找矿获得了重大突破,保证了江苏省“358”找矿目标的实现。并与合肥南站的“中国好人刘明亮工作室”“江苏省环境检测中心胡冠九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开展互动交流,总结推广劳模的先进工作经验,构筑学习培训、信息沟通、技术经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劳模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放大劳模效应,培养出更多优秀地质人才,打造了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优、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技术队伍。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彰显艰苦奋斗本色

地质工作者,注定与山川河流为伴、与岩石地层为伍。长时间驻扎野外、生活条件简陋、缺乏娱乐交流、与家人分离,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是精神上的磨砺和意志上的考验。

吴志强于1987年从中南大学分配到八〇七队后,工作环境极为艰苦,但他始终坚守在找矿一线。仅仅在队部停留一周后,便奔赴江苏句容九华山北坡投身地质普查工作。次年,他又前往安徽皖南地区开启找矿征程。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始终将地质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牢记心间,连续数年坚守在找矿一线,毫不退缩。从1992年开始在福建梅仙地区工作的12年里,经常一天最步行几十公里,归队后依然忙于整理资料、编写报告,却难以顾及家中的老人、妻子和孩子。

2009至2014年间,为了寻找并完成矿产资源勘查等项目,吴志强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从北方的内蒙古、河北,到南方的广西、贵州,再到西部的新疆、甘肃、云南、四川和湖南等地区,他始终全心投入工作。为承接项目,曾在十天内从内蒙古牙克石辗转至河北青龙,再奔赴四川康定和丹巴,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尤其在2013年下半年,因工作安排,他需驻守在内蒙古牙克项目地白桦林中的帐篷内,面对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依然带领项目组成员坚守了近一个月,直至该项目阶段竣工验收。不仅如此,吴志强同志还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远赴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家开展境外地质勘查工作。在异国他乡,他担当作为,克服了语言不通、环境恶劣、文化差异等重重困难,为国家地质事业贡献力量。

在面对国家单位需要和个人家庭需求的抉择中,他从未犹豫,毅然选择了前者,充分体现了地质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在他眼里,只有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不惧艰险、艰苦奋斗,用扎实的工作创造出优秀的成果,才是对国家、单位、社会和家庭最好的回报。


心系地质、传道授业,发挥退休余光余热

退休后的吴志强并未放弃热爱一生的地质工作,而是依然坚持“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的信念,持续发挥与弘扬地质人的优良传统,积极关注和力所能及地参与与专业有关的事项。他密切关注并精心维护“吴志强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的动态和发展,积极推动工作室与浙江省劳模刘佳伟“青年英才工作室”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同时,踊跃参加南京市延陵荟公益服务中心组织的“科学家与小学生对话”等社会公益活动,努力搭建专业地质工作与大众科普的桥梁,推动全社会“认识地质、了解地质、运用地质”。

闲暇之余,他积极参加有关业务培训,正常履行相关专业技术评审和技术咨询等职责,并运用所学专业技术为省属相关地勘单位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借助各种平台传授自己的丰富工作经验,继续做好“传帮带”工作,为江苏地质人才建设继续发光发热。

吴志强的事迹,是地质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心路历程,成为了广大年轻地质工作者心中的楷模。新时代新征程,相信他的精神一定能激励更多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续写属于地质人的辉煌篇章,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力量。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 江苏省地质局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41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0000044